2018-12-13《天生非此》第六章:当年的父母可能和我们一样(1)

【摘抄】

1、难相处型儿童的父母更可能通过“高压”教育的方式来控制他们。这些父母会通过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而不是温和的方式。他们不停地“唠叨”,从温和一些的说法,语气逐渐加重直到尖声喊叫。到了一定程度,还极可能演变为身体暴力,而这一点被证明是造成童年攻击及成年暴力行为的直接原因,与基因无关。

2、攻击型及破坏型的孩子都曾受到父母的无意训练。问题的核心在于,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完全丧失控制,变得面红耳赤、情绪失控,如同幼童或小孩。我们中的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在年幼时都有过相同经历,对于一些父母来说这种情况会变成一种惯常的事,而且越来越频繁。这种唠叨开始干扰每次交流,孩子开始习惯这种状况,几乎不需要其他条件就能让孩子或父母进入敌对状态。他们甚至能预测这些情况,仅仅一个字或一种表情就足以激发敌对行为。 问题就在于,父母越来越无法保持成年人的状态,诸如冷静理性、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等。面对幼儿及儿童的正常自我表达,由于他们自己曾是父母坏脾气及怒气的受害者,因而表现得十分糟糕。这一情况部分是因为身教,部分是身份认同,还有一部分是父母失控尖叫对儿童产生的创伤。

【心得】代际传承的背后

很多时候,我们一方面会努力抗拒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负面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则不得不在相同的轮回中煎熬。

比如我自己,经常会对儿子的尖叫哭闹表示愤怒。 这背后的情绪可能有几种:

1、嫉妒:

我的内心小孩在尖叫,凭着“妈妈”去哄你了,不哄我!我不爽,你赶紧闭嘴,让“妈妈”来陪我!

2、战逃:

每次听到儿子的尖叫哭闹,虽然我理智上是知道的,他只是在表达情绪,表达需求,是正常的自我表达。

但是另一方面,我的身体(潜意识)却会骤然发生变化,毛孔竖立、浑身僵硬、呼吸急促、甚至会颤抖,非常想要逃跑,下一秒如果我不能及时躲开,我就有可能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吼回去。

我想这时我体内的皮质醇水平肯定处于飙升的状态,当然了,吼回去也没啥用,娃会叫得更大声,然后进入恶性循环。

3、内疚:

等情绪过去后,就会进入内疚状态了,我会立刻道歉,后悔不已——我怎么又吼他了,blabla。大部分时候,孩子都会和接受我的道歉,但是我总觉得我做的还不够好。

4、怨恨:

大部分时候,儿子在情绪极点时,拒不接受除我以外任何人的安慰,于是全家人顺理成章开始吃瓜看戏——尤其是爸爸。

但是我这时最希望的是逃跑,希望有人可以接手抱走,让我们两个人分开,各自冷静一下(尤其是我的情绪非常需要冷静)。事实上,我认为这有助于我们的关系调整。

然而,大家都在吃瓜,没人理我,我就会在事后感到非常的愤怒,埋怨他们不给力。

通过上面,可以看到,我对儿子的愤怒,大部分都和儿子没有关系,有些来自儿时的痛苦(嫉妒、战逃),有些是现在的我需要迈过去的坎,这种模式,和我妈妈对待我的反应尤其相似——她会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事吼我,虽然儿时的我认为,可能是我的错,但现在的我大部分时候都不会这样觉得。

也就是说,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的家庭代际传承,大部分是这样循环的:

父母把愤怒抛给子女——子女一方面对父母表示认同,一方面由于地位的差异不敢反抗——子女受到了一定的创伤——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这部分创伤被激活——子女感到愤怒——抛给子女的子女。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如果子女有所觉察和改变,这个传承就会中止。

所以,我想,我要努力迈过这些坎,把一切在我这里终止。自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3《天生非此》第六章:当年的父母可能和我们一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