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少时的桑德拉喜欢在冬日结冰的湖面上自由地滑冰,天悬地转之际她盼望着是不是有可能出现一位星探把她带去一个更远、更绚烂的地方。
当时的她并不知道,她未来的人生中将会有很多位点亮她心灯的点灯人。
桑德拉出生长大在一户普通的德国家庭,父母花了很大的精力亲手建造和布置起了居所。白色的墙面下,每一块砖的颜色都不一样,因为是一块块亲手搭建起来的。
她家的房子一共有三层,和当时大多数的家庭愿望一样,人们都希望子女不远游。
桑德拉的父母想着三层房子,一层留给自己,剩余的两层留给两个女儿供她们日后组建家庭。
那个年代的人们几乎牺牲掉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用应该做的事情来替代。那是一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机会谈梦想的时代。
随大流,好好听话,复制着家中长辈们的生活,这就是不错的日子了。也没有时间允许你去精神内耗,为了生存你必须竭尽所能地去运转。
女性们则都是早早的结婚成家,之后的职责就是在家带孩子及照料家务,有些时候打些零工补贴家用。父亲们则是在外谋生养家,把赚来的钱都投入到自己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居所。
为了生活所需,低头劳作,日子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抬头眺望的日子。
桑德拉的家庭也是这滚滚红尘中平凡的一员。
祖母想要做一个裁缝,遇到了战争失去了家中所有亲近的男性成员,常年照料着家务琐事,时不时打些零工补贴家用;桑德拉的母亲想做老师,但20岁出头就结婚了,不曾想过跳出家族的剧本,为了这个家倾注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间。
家中唯一的另类是她的姑姑,她学习文学,外出旅行,很早便去到了大城市读书。
每次回来时都会带一些桑德拉从未见过的稀罕物件,她读着萨特,桑德拉从来没有见过的有趣书,有着自己的打扮品味。在她年少为数不多的接触中,这位姑姑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外面世界的另类让桑德拉格外向往。
这是她人生中出现的第一位点灯人,点亮了她向外张望的心灯。
童年时期的桑德拉是无忧无虑的,在自然的陪伴下长大,认得很多树和鸟。
她和妹妹常年跟随爸爸一起去森林清理受潮的鸟窝,保护小鸟们免受寄生虫的困扰。
常常被打扮成假小子的她性格中也有股子和其它孩子不同的地方:会抗议。
桑德拉
记得当时学校里要排演一出关于王子和公主的话剧,我们大多数人都演围栏阻止他们相遇。我演烦了就问老师可以不可以演公主?老师回答我不可以,因为我是短发。我又问,那我可以演王子吗?答案还是不可以。我觉得很不解,就离开学校回家了。
桑德拉的抗议被听见了,并且她的父母也支持她的想法,后来那部剧再也没有排练过。
这是年少时的她提出质疑和抗议所埋下的第一颗种子。
作为70后的桑德拉出生在欧洲社会变革的时代,她也在学校里遇见了参与这股浪潮的教育者们,这些人对她日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桑德拉
我当时在学校遇到了很特别的老师。比如我记得有一位老师,他带了一本一战的伤员影集来给我们上课,我们在课上就传阅那本影集,我至今印象深刻,因为战争太残酷了。那堂课后,我仿佛对战争免疫了。我非常明确无论什么情况下,我这辈子都不会支持以任何理由发动的战争。这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和平的抗议!我还记得有一位历史老师在课上质疑我们的教材,和我们说哪些是为了政治宣传的,这些质疑在之前都是不敢想象的。
步入高中之际的桑德拉很害羞,不擅交际但在书中找到了庇护所。
由于从小受到母亲对书的热爱和启蒙,她自幼便爱上了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书的情感也愈发深厚。
她抓来手边能阅读的所有书,刷牙、走路、吃饭她都在阅读,在书中她仿佛可以更自由地呼吸和做自己而不用去顾忌同龄人的眼光。
同一时期,她也遇见了一位她生命中很重要的点灯人,是一位70年代的女权先锋艺术家。嗜书如命的她在这位艺术家的家里,在满是书的包围下,她看见了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她看到了自己原生家庭之外的女性的生活样本,原来还可以这样独立、自信和开放。
桑德拉
她的家与我而言如同庇护所一般,当时我每周去她家一次等我父亲下班来接我,她举手投足间对我来说都是熏陶。她还送给了我一份特别重要的人生礼物,当时她送了我一趟我父母并没有办法支付的旅行。她对我说如果我以后赚钱了不用偿还给她,拿去帮助其它需要帮助的人。
这句话对桑德拉的触动之大,每每提及都还是会动容。不过她确实把这句话印刻在了心里,日后化为了无数次地行动。
终于是到了要离开家的时刻了,桑德拉说自己虽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但是非常明确的是一定要离开自己的家去过和自己父母不一样的生活。
她爱读的书里主人公们的人生都选择了继续学习,对于她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参考。她最终选择来到了柏林,在读了一年社会科学后,出于离家的愧疚选择了父母认为能够找到好工作的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尽管她并不喜欢。
这期间她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数学,西班牙语,哲学等等,还跨欧亚大陆,甚至去了一趟孟加拉国去尝试找到自己所爱和人生的意义。
但是在这些寻找和这趟旅途之后,她彻底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迷失,尤其是从孟加拉国回到欧洲,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巨大和完美,但对她来说却失去了一切的色彩。
桑德拉
我记得当时推着自行车站在柏林的街头但是我的身体却无法往前,仿佛凝固住了。我对人生陷入了巨大的怀疑:我不知道我为何要学习?我也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尽管深陷迷雾,但当时年轻的桑德拉第一次为他人做了一回点灯人。
伊格巴是桑德拉在孟加拉国参加活动时认识的寄宿家庭的大哥,因为一些当局的政治原因不得不背景离乡来到德国申请难民庇护,但是不巧的是德国当时并没有通过他的申请,这也就意味着他需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对于他来说是冒着生命的危险。
桑德拉得知情况后,做出了一个事关伊格巴命运的重大决定:她提出通过领证的方式来帮助伊格巴合法地留在德国。
尽管当时的桑德拉还在暗无天日地读着自己不爱的专业,对自己的人生仍旧毫无头绪。但是,她知道她必须为了伊格巴的命运继续生活下去。
多年后,伊格巴在柏林成为了一名服务儿童心理的社区工作者,留在了无安全之忧的异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瞥见了贴在校园里的一张关于绿色能源——光伏讲座的海报,她并不知道这张海报将开启她的职业生涯并改变她的命运。
当时绿色能源才开始兴起,在德国还没有量产的太阳能光板,更没有光伏的产业。
那场讲座桑德拉听入了迷,于是申请了一个刚起步的太阳能板的公司实习。这次实习让桑德拉大开眼界,全新的工作方式和领域,让她觉得一切都充满了干劲,但是等实习结束后遗憾的是,这个产业太新了,并没有提供给化学专业的岗位。
于是桑德拉只能继续去读博,她的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太阳能光板的颜色,因为一张海报和光伏产业的缘分遇见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散过。
几经辗转,当初没有化学专业岗位的那家初创公司终于有了一个留给桑德拉的位置,她如愿加入了自己理想的工作环境和这个充满前景的产业。
接下去的七年她的人生真的是迎风启航,尤其是开江山的前三年。她和团队中的其他人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工作,一起解决问题,一群人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
桑德拉
回望这段时光真的是太珍贵了,一群人能够拥有这样的动力朝着同一个目标真的太难能可贵。是一个非常开放、包容的工作环境,你的问题也是大家的问题,所有人都会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会议是非常高效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
当时在德国并没有量产的太阳能光板,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大规模的量化生产中间是要经过无数的试验。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如同孕育一个新生命一般,桑德拉和团队一起一点点地创造出了这个产业在德国的雏形。
无数次地试错和疯狂地时间投入很快让这个年轻的团队看到了成果,公司以火箭般的速度在扩张,从十几个人到了三五千人。
在公司疯狂成长的过程中,桑德拉也经历了巨大的蜕变尤其是她的老板给她带去了深远的影响。
桑德拉
我的这位老板是当时的首席技术官,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实干梦想家。我们当时的制度是谁的观点站得住脚就听谁的而不是看你在公司的职位高低。这一点很重要,工作环境中的平等让大家都敢说和愿意说。我老板很特别他有理想但不是空想,他会去实践和检验,这对我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桑德拉
我记得当时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我们当时生产太阳能光板的机器是没有门上锁的,都是很贵的机器,我们没有申请专利也没有上围栏,当时就觉得这是绿色能源越多人能用就越好。但是后来我们的机器还是加上了围栏,我的老板就抗议。他抗议的方式就是堂堂一个首席技术官每天是翻过围栏去上班的。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属于自己的工作信仰,并且绝不妥协。
很快桑德拉所在的公司就上市了,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上市之后一路飙升,她作为最初的老员工手上分配到了沉甸甸的股票。
但正因为是经历过黄金岁月的老员工,随着公司越来越大之后,桑德拉也留意到了新的制度加入进来后对公司的影响。
比如某个知名咨询公司的介入,本是抱着让公司更为流程化更为高效,却让员工们的有效工作时长减少了,增加了无用的行政程序,除了看上去很美之外并无太多实用之处。再比如竞争机制的介入,让员工之间有所保留。
于是她决定离开公司,没想到凭借着直觉做出的这个决定成为了她人生的分水岭。
桑德拉
我当时决定离开,我兑换了绝大多数的股票,后来我们这家公司的发展经历了金融危机和行业的政策变化,市值一路下跌。但那时我已经转身离开。
就这样在桑德拉在37岁之际,她成为了千万富翁。
在不用担心生计后,桑德拉做的第一个决定是给辛苦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的自己放一个假,一个一整年的假期。
刚开始的前六个月,她度过了一段很放松、很快乐的时光。每天醒来没有目标、没有任务,天气好时就去冲浪,心情好时就弹起吉他,随心所欲。
她做的第二个决定是去环球旅行。不过,用一个很特殊的方式:80天从柏林骑着电瓶车到上海。
桑德拉
当时是我第二次走欧亚之旅,用电动车的好处是你的速度要比火车慢很多,你会发现人们的脸庞真的是一点点发生变化的,哪有什么欧洲和亚洲?欧亚大陆是一体的,我们是这么紧密的链接着。
桑德拉
由于我们一路都要充电,一路上真的是都在打扰当地的人们,你真的很难想象人们有多么的友善。比如有一次我们抵达了俄罗斯的一个小镇,当时车行要关门了,但我们要修车,老板关了大灯,提着一盏灯看着我们修车一直到凌晨三点。
桑德拉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几乎是完全靠着陌生人走完的旅程。
在小镇备受关爱后,桑德拉暗暗决定回到欧洲后如果遇到从这个地区来的人一定要好好地帮助他们。
某一日在车库的遇见,转变了她接下去的人生轨迹。她也不曾想到异国小镇陌生人的缘分能让她在柏林继续延续,只不过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
有一回桑德拉在自己的车库里发现了一个陌生人,他正坐在那儿,仿佛是他自己的家。
她有礼貌地询问对方他是谁?他为什么在这?没想到那个流浪汉也彬彬有礼地回答自己叫什么,以及自己就住那。
一来二去桑德拉听出了他的俄语口音,顺着问了下去,没想到的是这位有礼貌的流浪汉竟然来自那个在她环球之旅时曾经帮助过自己很多的小镇,于是她决定无论如何这次都要帮助到底。
汉纳斯就这样留宿在了桑德拉的车库,每次帮助后汉纳斯都会放一个小小的礼物在桑德拉的家门口,有时是一盒巧克力,有时是一大束的鲜花。
桑德拉说要知道他们是流浪汉,这要捡多少天的瓶子才能筹到足够多的钱去买一份这么贵重的礼物,可见这背后的真心。
通过汉纳斯,她又接触到了其他和他有着相同处境的来自东欧的非法劳工们。
这群非法的劳工主要来自东欧,由于西欧国家的人工成本太高所以经营者们都倾向于雇佣来自东欧的劳工来降低成本,但通常是黑工的形式也就是意味着他们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劳动保障,更没有医保,只能凭着自身的条件自求多福。
而且随着西欧一线城市的房租越来越贵,做工的位置并不好找,很多人抱着希望来,三番五次找不到工作,在一次次遭受到现实的打击后最终只能露宿街头。
在遇见汉纳斯和他的小群体之后,桑德拉就开始为了这群人奔走。
最初她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这群人,帮助这些人获得劳动合同等;她还买下了一些公寓用极其低的价格租给这群打工者,至少他们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但是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帮忙根本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她决定投身政界。
她加入了左翼的政党,去为这群弱势群体争取属于他们的权益。为此她已经奔走了五年之久,她不得不承认要让这个话题进入政界讨论的视野真的太难了,背后的原因是这群东欧的弱势群体没有投票权。没有投票权也就意味着他们的身上并没有利益集团可以宣传和拉票的价值点。
桑德拉说,据她所知全德国为这个议题奔走的人不超过十个人。
桑德拉
虽然很受挫但是我还是会继续为这群人奔走,从十五岁起,我就开始加入了为公平权益、为环境的游行,我觉得我身上有股子责任。
桑德拉
尤其是在接手了这么大笔的资金好比中彩票后,我更觉得自己所处的优越位置,这个位置让我觉得我必须做些什么。
曾经那个从第三世界回到欧洲,在柏林的街头推着自行车却无法前行的姑娘,一转眼已经到了“不惑”的年纪。在她的帮助下,曾经露宿街头的流浪汉有一些已经彻底告别了过去的生活,找到了正式合法的工作,有了稳定的居所。
她在那个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年纪,就用自己的肩头扛起了另一个人的命运,义无反顾地为她的孟加拉国大哥点亮了之后人生前行的那一盏灯;在她有能力为更多人点灯之际,她再一次接过了命运交到她手中的一些生命,去把他们拽出泥潭,点亮前行的道路。
她不曾考虑过为什么是她?为什么一定要是她?从小骨子里的那股正义感和对世间弱势群体的莫大共情让她不得不站出来。
桑德拉说自己出生的年代是一个腾飞的时代,不是因为时代本身有多好,而是因为这么多前人的努力得以让社会实现巨大的变革,而她作为这时代中的一员,得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这些社会福利,但这些福利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是前辈们努力争取得来的。
她希望,如果可以自己也能成为他人的点灯者,为他们谋求应有的福利。
文静的采访手记
我坐在桑德拉的房子里看着她露台上郁郁葱葱地花草树木慢慢地流淌出了关于她的故事。
阳光下她养的植物们微风中摇曳,光透过叶子在露台的木质地板上打出了影子的形状,不偏不倚,像是桑德拉身上延伸出来的那份与生俱来的和社会责任的巨大共情,堂堂正正的矗立着。
桑德拉回忆起自己的人生时,叙述是平缓的,有三次让她动容的地方分别是她年少时遇到的那位把善意传递出去的女权艺术家,她的那位异想天开却脚踏实地的老板和那张改变了她命运的把她和光伏产业结缘的海报。
每个人生来冥冥之中是带着各自的使命的,这份使命的密码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的呢喃里。
桑德拉听命于父母,跟随了当时择业环境的大潮选择了并不感兴趣的化学专业,学业繁重的她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自己想要成为谁?遇见的那海报让她遇见了光伏产业,她第一次选择了去追随内心的声音,她也见证了德国光伏产业的兴起和衰败。
七年一个轮回,而她见证了整个过程,也把她的人生拉向了另一个全新的高度。
桑德拉是幸运的,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遇见点着灯让她看到下一段路上的人们。当然,她能打开自己接受到光的照射才是她蜕变的关键。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也成为了点灯人,为有缘的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独自完成的,生命的旅途中有无数的遇见和点灯人,他们不一定是真的手把手地指引我们,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动作,却带给我们莫大的震撼,让我们顺利地展开前行的道路。
桑德拉在成为千万富翁后拥有了这个很多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她坦言纯粹的快乐至多维持了六个月。然后她订下了 “时髦的目标”去走了一趟很多人向往的环球之旅,可是发现完成之后依旧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依旧还是要面对着自己,去和自己对话如何赋予日出、日落及每一天的意义。
这个功课是所有人都要自己去做的,不是你突然实现了人人都羡慕的目标后就自动获得学分的,你没想明白的地方依旧是空白,和你的成就无关,你必须踏实朴素地在你实现之前去思考,而不是实现之后。不然当你的觉知和你所拥有的物质并不匹配的时候,你会陷入巨大的痛苦。
回过头来回望我们的人生,衡量的内外标准有很多,但是最终能留下的又会是什么?
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标尺:“衡量我们的人生,不是用金钱,而是我可以帮助多少人,变成更好的人。 ”
希望你前行的路途中有人能为你照亮某段迷途,也希望你能成为他人的点灯人。
凡人不凡更新中
此系列由旅法三语内容创作者施文静发起,旨在记录101种不一样的人生。
只此一次的人生,可以有哪些不一样的可能?
作者介绍
施文静,专注人物故事创作
帮助你讲好自己的故事,提升故事的价值让更多人想要链接你
资深媒体人,前央视英语频道出镜记者,采访500+嘉宾
施文静的故事岛 品牌主理人
故事岛赋能成长社群 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