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顿半和话梅怎样做产品的情绪价值

昨天我们提到一个词,叫做「情绪价值」,我们说泡泡玛特的成功,就是因为它能够给它的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制造了用户粘性。今天我想再给你讲两家公司,它们也是这一轮新崛起的本土消费品牌里,在提供情绪价值上也很有想法的公司。 三顿半的讲究 第一家公司叫三顿半,做速溶咖啡的,如果你听过得到上的《黄海消费产业观察报告》,你肯定知道这家公司。 三顿半很年轻,也就做了五六年。但是它在2019年双十一的时候,在天猫上的成交额一天就突破了3000万,超越了老大哥雀巢,成为天猫咖啡品类全球品牌第一名。 三顿半给它的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情绪价值呢?我自己作为一名消费者,我感受到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叫做「讲究」。 我给你讲讲它的三个细节,你看看讲不讲究? 第一个,三顿半的咖啡虽然是速溶的,但也分成6种口味。除了这6种基础款,还会不定期推出“0”号隐藏款咖啡,这个0号咖啡有的时候是跟其他文化品牌的联名合作,有的时候是某个大师手冲咖啡的限量款。这种玩法很讲究,相当于出了一个隐藏菜单,这在以前是只有线下的手工咖啡馆才玩得起的,速溶咖啡领域没有人玩过。 第二个,以前的速溶咖啡,雀巢啊、意利啊、麦斯威尔啊,都是塑料袋封装的,大家都默认自己比手冲咖啡要低人一头,默认喝速溶咖啡的人是没那么讲究的,图的是方便、性价比。 但三顿半不这么想,它的咖啡包装是一个一个不同颜色、不同号码的微型咖啡杯,每个微型咖啡杯相当于比普通咖啡杯小10倍左右,设计和做工都很讲究。然后小杯子上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号码就代表了不同的咖啡口味和酸度。 这个包装小巧可爱,一下会让喝它的人觉得,我虽然喝的是速溶,但我和星巴克一样讲究,我对生活有要求。还有很多年轻人喝完也舍不得扔,喜欢把小杯子留下来把玩。有很多人甚至愿意“买椟还珠”,为这个小杯子单独付费,不信你可以到淘宝、闲鱼上搜一搜,有人专门卖三顿半的空杯子。 图片来源:三顿半 第三个,这个小杯子虽然很好玩,但是你每喝一杯就留下一个,太多了也受不了,还容易让一些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产生负罪感。怎么办呢?三顿半又发明了一个玩法:时不时会发起一个叫「返航计划」的活动,号召自己的消费者当领航员,把喝过的三顿半空杯子送回到指定的回收点,就能兑换新的咖啡或者小礼品。为什么叫返航计划呢?因为三顿半说:我们的空杯子是散落在这个星球的各处,你们把它收回来,就像巡游太空的舰队返航一样。 这个活动三顿半在2019年底玩过一次,2020年5月又玩了一次。后面这次的返航计划开放了两天,在全国收回了77万个小杯子,参与的用户超过1万人。如果你也送过咖啡杯返航,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肯定觉得「我和三顿半一起,用这么有趣、有调性的活动支持了地球的环保。三顿半真讲究,我真有情怀」。 你想想,又讲究,又关心世界,又拥有星球旅行者那样的孤独科技文艺气质,一个喝咖啡的年轻人哪受得了这个,必须得让我的朋友知道我有这些气质,必须得发发朋友圈、微博和小红书啊。所以三顿半的用户粘性和社交关系就慢慢做出来了。 这是三顿半的玩法。 话梅的沉浸体验 第二家公司叫话梅,就是零食「话梅」那两个字,但它不是买零食的,它是一家化妆品零售集合店,女生们可能更熟悉一些。 话梅最早是2008年从淘宝店起家的, 最早是开网店卖海外大牌的护肤品,像海蓝之谜、SK-II、雅诗兰黛、科颜氏都有。从2017年开始,话梅在上海、香港和北京开了线下实体店。这一下它就成了零售行业里的热门话题。 如果你不了解它,你可能觉得有点奇怪,它不就是一家化妆品店吗?以前sasa、娇兰佳人什么的,中国的女生还是见过不少的,为什么话梅能成热门话题呢?如果你没见过话梅的门店,今天听我聊完,你可以到大众点评、小红书上搜一搜,看看其他用户们发的话梅门店的图片、点评和视频,看一下它的门店是什么样子。 我的感觉啊,从装修风格讲,话梅的门店有点像宜家,它不像其它的化妆品店那样,走的是玲珑剔透、五颜六色的风格,而是走的工业仓库风。钢筋水泥墙,店内陈列的是超大不锈钢货架,很新奇,一下子很吸引人。 图片来源:罗砚 而且装修恰恰是它的核心价值。因为从情绪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就会发现话梅线下门店的核心产品,其实不是化妆品,而是门店这个「网红打卡点」本身。我给你描述一下它的门店什么样子:我们拿北京的店来举例子,门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特别好的取景点,专门设计来给姑娘们拍照和自拍的,你走进话梅门店的第一秒,其实就相当于进入了一场沉浸式的网红展览。它的展柜像一个巨大的回转寿司台,衔接一楼和二楼的是一个很漂亮的螺旋楼梯,二楼有5个不同风格的主题小房间。有的房间是专门摆旅行装护肤品的,有的房间是专门摆香水香氛的,有的专门是小众品牌的,有的专门是化妆间,还有的专门是艺术展示区。 你要是不买也没问题,你完全可以在这里泡一个下午或者泡一整天,到处自拍,也可以随便的试用产品,甚至还可以亲身体验产品的分拣和发货,感受一下新零售的物流链条。 这个就很特别了,因为能让姑娘们试妆的化妆品柜台和化妆品店很多,但是能让姑娘们一边试妆一边逛艺术展,一边还忍不住拍照发朋友圈的美妆店,那就太少了。 如果你真在这里待了一个下午,你享受到的是一场沉浸式的自拍体验,获得的情绪价值是「美和美好」。要是放在以前你想享受这一套体验,你得先去买好化妆品,回家化好妆,再专门搜一个网红打卡点前去拍照。在话梅这些东西一站式都给你了。体验完这样一个美美的展览,临走的时候,难道你能忍住不买几个小口红、小粉底当纪念品吗? 为什么做情绪价值 好,这是话梅。上一讲我们讲的泡泡玛特,这一讲讲的三顿半和话梅,它们所在的行业是不同的——一个是潮玩,一个是咖啡,一个是化妆品;他们做情绪价值的切入点也不同,泡泡玛特是把购买过程游戏化,三顿半是做产品的态度,话梅提供的是「美和美好」的沉浸式环境。 为什么不直接把力气花在做广告、做营销、做直播带货上?为什么要做情绪价值?这是因为,情绪价值能让你跟用户的关系更长久也更牢固,相应的,你的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更长久。 我们正式解释一下什么是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本来指的是一个人影响别人情绪的能力。比如你跟一个人沟通或者交往的时候,会让你觉得愉悦、满足、稳定、或者长见识,那这个人给你提供的情绪价值就是正的。如果一个人老是抱怨、猜忌,动不动冷暴力,那他也会把你的情绪带成负面的。 情绪价值这个词以前只被用在人跟人的沟通当中,但你现在已经意识到了,情绪价值也是消费品价值的一部分,一个消费品也是能影响你的消费情绪的。 我自己有这么一个观念,我觉得生活中我们会买的消费品,一般包含三种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和资产价值。比如同样是洗衣机,美的和博世的洗衣机都能洗衣服,这是功能价值;但美的品牌意味着国货之光,博世代表了德国工艺,这就是不同的情绪价值了,不同偏好的人就开始会有不同的选择。资产价值呢?洗衣机没多少,买到手就贬值了,但如果是一枚比特币,或者一套学区房,那资产价值可能比它的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都高。 不过,资产价值是另外一个范畴的话题,我们先不讨论。 在同一个品类里,不同产品的功能价值都差不多,所以我们要买标准品,手机电视啊,书啊,在哪买都一样,主要看性价比,看送货速度。产品如果一门心思只做功能价值的话很容易遇到天花板,除非你有特殊的技术门槛,别人追不上。 但情绪价值就不一样了,情绪价值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差异化和高溢价的。比如说同样想瘦10斤,跟着keep训练可能只需要花几十块钱。但我要是买一只苹果手表,把我的身体指标给数字化,这让我觉得我在更有技术含量地管理自己的健康,为了瘦这10斤我可能愿意花三千块钱。再来,我觉得苹果手表也太业余了,我想追求专业级、甚至赛级的运动感,那我可能愿意花六七千块去买一只佳明、松拓的专业级手表,来完成我瘦身10斤的训练过程。你看从几十块,到三千块,到六七千块,这几档价格差异背后,产品品牌们制造的情绪价值是不一样的。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不直接把力气花在做营销上面啊?因为营销在很多时候只能帮你触达用户,让他知道你的功能是干嘛用的,但却未必能让他相信你比同类的产品更适合他,从而对你产生感情和忠诚度。 我们在拼多多上买一个可爱的公仔玩具可能只花20块钱,但泡泡玛特把它做成了盲盒、做成了潮流玩具,我可能还愿意再花好几个59去抽盲盒,凑齐一整套公仔。 或者我本来是喝星巴克的,但是三顿半让我觉得我又孤独又文艺,还关心地球,还便宜,那我就不喝星巴克了,我要喝三顿半。 我本来不缺口红,但我在话梅的店里逛了那么久,拍了那么多精致好看的照片,要是不买几个东西,显得我不是真的精致,我得买,买了我才好意思把买到的东西跟其它自拍照片一起发朋友圈。 所以什么叫品牌溢价?就是消费者对你的品牌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有稳定的预期,愿意为它买单。我认同这个品牌的价值观,想借助它来彰显我的品味、情怀和理想,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 所以把情绪价值跟品牌溢价对标之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消费品做自己的情绪价值,其实是个老课题,可口可乐、耐克、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上一代消费巨头早就意识到了。 但在今天做品牌调性、做情绪价值这个课题,又摆在了这一轮新崛起的本土消费品面前。这一轮消费升级里,崛起的本土新消费品们,更多的是享受了供应链的红利,抓住了社交电商、直播的机会,到达了新用户。但要想长久的留住用户,肯定是要学习制造情绪价值,这个是接下来几年里谁都没法回避的必修课。 那怎么学?还是看老玩家们么?我觉得啊,没必要再回头去看可乐和耐克,因为他们的品牌策略面对的是上一代的消费者。我想给你另一个视角,另一个建议,你可以多观察一个有意思的领域。我们明天来讲它。 你可以先想想,有什么产品,在制造和承载情绪价值上,是最好的容器?我们明天见。 对了,趁着十一长假,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就是在这几天假期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你自己出于你的情绪冲动掏钱购买了的,欢迎你跟我聊一聊,分析一下它是怎么打动的你?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划重点 1.三顿半通过讲究、环保、以及孤独的科技文艺气质,抓住了广大年轻咖啡消费者的心。 2.话梅通过「美和美好」的沉浸式体验,让姑娘们争相排队打卡。 3.营销只能帮你触达用户,而情绪价值能帮你建立跟用户的感情和品牌忠诚度。 4.品牌溢价就是消费者对品牌所提供的情绪价值有稳定的预期,愿意为它买单。 5.学习如何制造情绪价值,是未来几年谁都逃不过去的必修课。 用户留言 常觉不住 79 赞 吴伯凡老师在 “为什么说SheIn能代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中说明SheIn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让 SheIn利用数字化工具,不断地尝试去接受用户和市场的自然选择,以及和客户的紧密合作以便随时应付原始设计的变更,是演化论式、过程式的思维。这个思维非常类似目前软件开发所采用的 “敏捷软件开发”(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方式。SheIn思维的好处在于提高运营效率,敏捷改善产品和经营效果,让产品的生命周期更长久。所以吴老师断言SheIn的思维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必然思维方式。 蔡老师在课堂中讲到的泡泡玛特,三顿半,或是话梅,尽管它们的行业不同,一个是潮玩,一个是咖啡,一个是化妆品,它们都属制造业。有趣的是它们都有SheIn思维:它们分别用了不同形式的 “情绪价值” 来和客户紧密互动, “泡泡玛特是把购买过程游戏化,三顿半是做产品的态度,话梅提供的是“美和美好”的沉浸式环境。” 不同的方式,结果是一样的 - 便于动态分析市场需求和敏捷改善自己的产品,同时间让客户对公司产生高度感情和忠诚度。它们的最终目的和 SheIn是一样的,让它们的产品生命周期更长久。 19小时前 作者回复 后面我也会讲SHEIN哦 18小时前 GiGi 20 赞 老师今天的见解太犀利了!谢谢老师! 但是想请教老师一些问题,情绪价值和爱情是一个东西吗? 情绪价值让我联想到《非暴力沟通》里提到一个情感账户的概念,每一次吵架不理解都是扣钱,每一次营造环境,小惊喜,都是充值。 一个是多巴胺,一个是肾上腺素。 而根据之前的内容来看,给人们提供情感价值的产品,也都是都让人们产生了多巴胺和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 难道我们都物品的喜欢和我们产生的爱情,以及亲情,友情,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吗? 而两个人能否相爱,难道依据谁的情绪价值汇率高吗? 情情爱爱太难了可是又必须学会,期待被点醒。 21小时前 作者回复 后面有一讲会讨论到爱的层次 18小时前 王一同 14 赞 听完这个,我把昨天扔到垃圾袋里的咖啡小盒又捞了回来 15小时前 作者回复 倒也不必… 13小时前 倪艳 13 赞 我这几年关注投资理财导致消费太理性了,尤其学习了5商和一些心智提升类的课程,我简直比男性还大明。想来想去实在没有产品是因为情绪而想买的,唯一一个应该是得到商城印有猫头鹰的马克杯,看了两次都没买,因为我家实在不缺杯子,哈哈哈 14小时前 作者回复 明天我也会讲我和马克杯的故事~ 13小时前 小土 1 赞 企业开始关注情绪价值,背后是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前大家稍微有点钱就考虑买阿迪,耐克。现在咱们更有钱了,同时需要显得不一样。所以可能平时穿复古耐克,跑步穿专业跑鞋,健身穿Under Armour。可能这些所有场景一双安踏也能满足,但是安踏是不能带给人们任何情绪价值的,这就是饭饱思“淫欲”吧。 3小时前 作者回复 小看安踏了。你搜搜FILA 3小时前 左星星 44 赞 让人有掏钱购买冲动的产品,想说的是Lululemon,之前不太了解,只知道是瑜伽服,后来听了一期吴伯凡老师的商业评论,又看到张潇雨老师分享了使用心得,就特意在上海的门店体验了一下  Lululemon首先满足了基本要求,贴身,舒适,能满足瑜伽动作的“拉扯需求”,又吸汗,好打理,轻薄,Lululemon的产品包含了极高的“技术感”,让人感觉是一款“高科技产品”  更重要的一点是,Lululemon打造的导师(Educator)和品牌大使,这两个关键角色,为产品注入了“意义”  导师其实是Lululemon的设计师,在门店里你有机会和他们交流,他们会非常专业的告诉你产品的特点,你也可以分享和反馈产品的体验,你会觉得遇到了一个“行家”、“大师”,会让你对产品产生亲近感+崇敬感  而品牌大使就是一些满足外形要求的瑜伽教练,这些教练不是国际明星,他们是社区化的,可能就在一起做瑜伽的人中,这让品牌又可以“接地气”  而Lululemon的营业员给人的感觉是友好、大方,有耐心,非常的专业,他们不是在推销产品,只是在为你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服务  以上这些,让人感到,穿上Lululemon就给人在心理上精神上 “赋能”,同穿这一身瑜伽服的人,确认一下眼神,就会觉得彼此是“对的人” 19小时前 Tian 43 赞 商业社会在于用户的体验,而提升用户体验就需要精心设计给用户制造娱乐感与同理心。 娱乐的本质是亲身体验,体验的核心是情绪,体验激发的情绪可使人们更能进入心流状态。 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在转型的时候都在提倡“轻娱乐”的概念,实际上,就是用内容来触发某种情感,去引发情绪的变化,来起到娱乐的效果。娱乐的商业逻辑就在于“不管即时感觉和后续回忆有没有得到,但还是想反复享受这种体验。无论是有关生活方式,还是生命质感和自我价值的体验,都能在娱乐中完成。 21小时前 李盈 38 赞 普通产品主攻的都是功能价值或资产价值,在这个层次上,用户购买的主要是产品的使用价值。比如购买化妆品是为了让自己容光焕发,购买理财产品是为了资产的增值保值。 也就是说,用户要买的是“有用”,于是,普通产品不遗余力的宣传自己有用,品牌连接用户的姿势也是“你正好需要,我正好专业”。但是,有少数品牌另辟蹊径,它们让用户觉得“我懂你”,我和你是一类人。 提供情绪价值的品牌,是用倾听的姿态收集用户需求,打造了差异化价值以后,又以共情的方式连接用户。它不一定在产品上格外有用,但是它替用户发出了价值主张,而不仅仅是消费主张。 你买汽水退回瓶子是为了拿回押金,买三顿半退回瓶子是为了支持环境保护。前一个是功能价值,你得了好处但不会宣扬;后一个是情绪价值,你拍了照发了圈只想表明对环保的态度。 普通产品让你更好的生活,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则让你成为更好的人。所以,普通产品给你积分兑换赠品,而支付宝说:“走,让我们去种树!”当商业被情感覆盖的时候,产品才有了温度,我们才更愿意选择。 15小时前 Allelujah 朱磊 33 赞 前两天约女朋友一起去私影重看《闻香识女人》(她之前没看过)。 说老实话,选这部电影看,是想让她夸我有选片品位的——这一部在叙事上完全按照时间线顺序走,不玩花巧,因此也不难懂;不过度文艺,也不会让不喜欢象征化表达的觉得反感;并且虽然是剧情片,但整个剧情主体又比较温馨,也没有过线的暴力和荤段子,张力也足够,应该会让女性觉得很舒适。 但我完全没想到,她的反应是“讨厌,你选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夸你自己,因为你和电影里那个男主角 高中生查理的性格一模一样”。 先回到「情绪价值」这个话题,其实我之前有去过不少的私人影院,在选择上有一定积累,之所以那天去了那一家,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去过一次,印象不错;一方面是离下午要去的地方更近,并且点评上了“私人影院评价榜第一名”。 但到了之后,我觉得整体的内部陈设是不如我去过的许多家的,所以到房间的时候心里有减分。但在观影完之后,老板递上了一张纪念卡,正面是今天我们看的电影的海报,背面是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日期,我立刻就觉得很拉好感,提供了很高的情绪价值——毕竟,和人约着一起看电影,重点不是电影本身,而是电影给到有的共同回忆和情绪。这张卡提供的情绪价值,为整个观影体验画上了特别完满的句号,我立刻理解了这家为什么会上评价榜第一了。 再就着话题聊聊这部电影本身。 《闻香识女人》其实一直以来评价都很高,IMDB上了8,豆瓣更是上了9。 对我来说,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感是,两位男主角的性格反差设置得实在是太棒,给整部电影的张力拉满。史法兰中校在开场时的痞气显得独特且有魅力,查理的正直体贴又撑住了中校的痞气让人不至于被唐突到想要离场。两人性格上的对比天然就足够有冲突和戏剧性。 剧情推进,中校的表现会让人以为整部剧都是在展现他如何通过强大的嗅觉和绅士的派头来撩妹,但随着中校的内心世界被一步步展现,我才知道原来是欲扬先抑,其实是在讲述查理和中校两个人如何在相处中互相救赎,并最终展现出两个人 人性中最闪耀的东西。 并且,无论是剧中《一步之遥》的探戈桥段,还是结尾在学校讲堂中的演讲,都太过完美,不仅服务剧情,画龙点睛,就算单拿出来回味,都会觉得十成美好。 4小时前 左星星 31 赞 从泡泡玛特,三顿半和话梅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尝试的去分析一下承载情绪价值产品的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都打造了品牌视觉,创造了互动的触点 在包装上,泡泡玛特的娃娃们都颜色鲜艳,嘟着小嘴非常可爱,非常适合拍照,三顿半打造了mini可爱的“杯子装”路线,搭配亮黄、淡红、黑灰等多种经典配色,同样适合拍照,而话梅更是直接营造了化妆+拍照的模式,让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就想拍照,这为产品带来免费的流量,收集娃娃,收集咖啡杯,随意化妆,增加了产品和用户的“触点”  其次,他们都有“社交货币”的功能属性,购买产品的用户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或者是因为要交换Molly,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孤独+文艺”,又或者体验化妆之后打卡网红景点,我们都知道,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三大属性之一,社交货币功能属性为产品“自发的“、“裂变式的营销”推波助澜  第三,他们都有“意义经济”的内涵,泡泡玛特的Molly主打年轻女孩对可爱的定义,三顿半的“返航计划”提升了环保的意义,话梅门店激发了探索+好奇,又不乏高级感  从三者成功的案例里,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消费产品的趋势,期待明天蔡钰老师的进一步分析 20小时前 Super Tank 28 赞 ️ 最近几年,大家都在谈“消费升级”,什么是“消费升级”?不是涨价,不是换包装,更不是概念性的忽悠。  ️ “消费升级”,缘起是消费者由追求产品转向追求生活方式的相关服务和体验,它意味着,商家必须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怎么提升?靠对消费品包含三种价值的认知区分,靠情绪价值打造,更要靠把自己作为容器,源源不断的吐故纳新。  ️ 商业机会来自于受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不服务好受众认同的价值定义,“消费升级”就很容易变成一句口号。  以上,请蔡钰老师指教,谢谢。 21小时前 甜小姐 26 赞 1,我收集星巴克的城市杯。在世界各地,我每到一个城市,我一定会去找一家星巴克,然后买一个星巴克为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国家设计的杯子。我觉得这是他家很好的一个理念,当一个产品和一个人走过的路、一个人的经历结合在了一起,就成了难以割舍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情绪价值。 2,很多服装和食品品牌,都会有环保行动。比如优衣库的旧衣服回收,比如美国很多饮料上都会有,如果把瓶子退到什么地方,可以得到5美分。这就为很多环保人士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就会偏好购买这类产品。包括很多有钱人会偏爱特斯拉的原因也在这里,他们注重的是带给公众一个注重环保的形象。 3,奢侈品牌也是,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漂亮的产品,往往还将这些产品和一些理念和一些人生故事、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这也成了很多人购买他们的理由。比如,Tiffany key,开启人生的希望之门,这个寓意就很好;比如,Cartier的trinity系列,你是我的爱人、情人、友人,三位一体。 19小时前 Elvis 20 赞 老师提前更了,那就抢个沙发,泡泡玛特,三顿半,话梅的案例给了我一点启发。 所谓的社交,朋友圈分享,很多时候大家在分享的本身就是情绪价值,借助一个产品,一个品牌讲述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比如,喝一杯三顿半,发个朋友圈,在话梅的店里发张自拍等等。 所以很多时候品牌方与其费尽心机诱导分享,追求裂变,还不如研究客户,看看你的产品能帮助用户提供什么情绪价值。搞定情绪价值,社交分享是自然的事,我们在社交裂变上多花的钱,都是在研究产品情绪价值时少流的汗 昨天 Shirley_王淅 19 赞 情绪有时是偶发性的,需要有计划地引导,最好形成一个带悬念的故事框架,创造得好,不仅能让小众服务出圈,而且还有可能做到低成本、不封顶。像美术馆、博物馆这类设施,除非经常有名作或话题作品的展示,否则较难打响知名度,尤其处于地方城市则更加不利。但是,一家日本广岛县尾道市的美术馆,借助猫咪和网民的情绪互动,在日本国内和香港、台湾成了网红。 3年前,美术馆附近餐厅的一只黑猫试图溜进馆内玩耍,被严格执法的门卫大叔拦了出去,后来又一只三花猫也加入,同样被拦住,这个情景偶然被馆里的职员拍到,觉得好玩放到美术馆的日推公号上,结果很快涨粉,偏偏不死心的黑猫和三花猫还轮流来,于是美术馆决定在日推公号上继续“前方报道”,点赞以及转发的网民们,每天都带着“今天猫咪进去了吗?”的心情热心围观。 三年过去了,贪玩的黑猫、三花猫,和带着白手套穿制服一脸慈祥但恪守职责的门卫大叔,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攻防战,美术馆借助流量成功突围,不仅来访者增加,而且美术馆开发的黑猫、三花猫的周边产品热销,知名艺人也愿意把活动放在美术馆举办,台湾、香港媒体的报道还引来了海外游客。 这个案例,不同于其他利用宠物做营销之处在于,有“猫咪今天进去了吗?”的悬念,在两只猫、一个门卫大师这个稳定的故事梗引导下网民们心痒难忍,美术馆从偶然展示到有计划地引流,低成本地完成了一次出圈。 13小时前 赵蓬 18 赞 人的心理有多个账户用于消费,其中有零钱账户、情感账户、意外所得账户,而情绪价值就是从情感账户里面让顾客产生消费。 无论是三顿半的咖啡杯的包装还是环保的“返航计划”,或者是话梅“大牌小样”和打卡设计,都是让人们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而情感账户是人们最容易产生消费的账户,为了某种情怀,或者与众不同,或者悦人悦己,或者只是一点点的小感动、小情绪,而产生消费,这些都是出于商家某些设计,有时又是一些不谋而合的情感需求。 13小时前 鏘鏘書潼 18 赞 我想到前不久有一个爆火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30+、成名女星、女团,这档节目从一开始就踩在了「爆」和「破圈」两个词之上。但这只是表象,最厉害的是这档节目从不同方面满足了观众们的情绪价值。 当下对年轻人价值的鼓吹,已经让本来该为此感到开心的年轻人都恐慌了。比如一个女生今年 25岁,然而闭上眼睛她似乎就能想象自己 30 岁怀孕被辞退,35 岁被互联网淘汰的惨状。而看到这档节目,她似乎就能意识到,年龄虽然会让她失去一定的竞争力,但它也能提升她的阅历。 这档节目的slogan:“去征服,所有不服;去会见,所有偏见;去拒签,所有标签”,不畏年龄、不惧挑战、坚强自信都是女性魅力的名片和注解,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保持轻盈的内心,“成为自己”就在不远的地方。当伊能静、张雨绮、宁静、万茜等不同性格女艺人在节目里实现了颠覆自我的蜕变升级,这已经大大的满足了女性观众们追求不同人生、自由选择的情绪价值,进而将这种正能量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因年龄焦虑和困惑的人群里,这档节目是对「媚青文化」的反击,是对一些社会固有观念的抨击和抗议。每个人 20 岁的精彩和 50 岁是不一样的,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20小时前 佘天俊 17 赞 商业模式似乎分为输出,体验和共创。 传统的商业模式是输出,就是产品能提供什么价值,像老师上课,把内容和价值单方面提供给受众,至于和需要传递的价值无关的,一概没有。然后是体验,既提供内容和价值,同时还提供别的不同的,独特的专属于消费者个人的东西,像一本书,消费者接受内容和价值的同时,也会有独特体验。还有一种是共创,全部或者部分内容和价值是在商家和消费者互动中才产生的,像一个游戏,像合写一本书,也像真实的生活。 这节课里说的情绪价值,既有体验,也有共创。传统模式核心价值都在输出,而新崛起的消费品的核心价值,集中在体验,集中在共创。 追求体验这部分情绪价值,其实一直在被挖掘,那些小众,精致,独特,小贵的东西,都在给商品附加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是个人化的,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属于自我。而其实更多的情绪价值,在于共创,在于把个人情绪链接起来,通过活动,仪式,共创出一种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归属感,这样的情绪价值更有凝聚力,更有商业价值。 不论三顿半,话梅,还是喜茶,都在传统商品的优质输出之外,在提供额外体验之后,更提供了共创邀请。话梅和喜茶提供一站式打卡共创,这种打卡,既是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创,同时也是线上和线下的共创,消费者要发朋友圈抖音快手小红书,也需要这样的线下打卡地作为内容,而三顿半在没有线下打卡地的情况下,通过设计的小咖啡罐也提供了缩略版打卡,然后通过大型活动进行共创。 传统的商业告诉消费者,你可以选,但有什么吃什么,新的体验和共创模式告诉消费者,东西在这里,你可以沉浸在一个人的感受里,也可以过来一起high。 14小时前 周景 15 赞 以前,买东西就是买东西,重在用。 现在,买东西是表达情绪,重在玩。 8小时前 曾川 15 赞 三顿半,就是觉得设计的好看,对我来说,是社交价值,送给朋友新奇好玩。 我自己留了一盒三顿半,半年了还没喝完,摆着看挺好,但要喝咖啡,还是点一杯星巴克或瑞幸的外卖好了。 13小时前 上善若水 15 赞 从泡泡玛特、三顿半以及话梅销这些做产品的企业的销售的行为来看,他们的共性都是把情绪价值当做产品的消费品价值的一部分,并通过产品特性对消费者的情绪进行管理。 其实,做服务的企业,通过服务行为对消费者的情绪管理,也是这些企业销售的重要特点。 十一长假,一位外地朋友,跟我分享了这几天住在大连一家酒店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前天下午,她和她的两个儿子从泳池回到房间。当时她裹着毛巾,身上还在滴水,手里拎着好多袋子,有点懊恼的正准备推开酒店大堂的门。 这时,门被一个人打开了。 “欢迎回到酒店,夫人,”他说,“我来帮您拎袋子吧。 您觉得我们的泳池怎么样?两个小家伙玩得开心吗?您要去几层?”他按下楼层键,走出电梯,然后走回酒店大堂上一个梯子上了。 后来才知道,为她开门的是这家酒店的一名维修工,那时他正在更换大堂天花板上的灯泡。他觉察出我朋友正手忙脚乱地去开大堂门时的窘境,于是放下手里的工具,走下梯子,穿过大堂,面带微笑地为她开门。 用从“情绪价值”来看,这名维修工的行为,是酒店对客户情绪的主动预期管理的行为。如果我的朋友不得不手忙脚乱地去开门,她的不满就会表露出来,而这名维修工觉察到了我朋友的情绪,并且去主动提供服务,在我朋友的不满在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云消雨散了。若这种对客户情绪主动预期的管理,能够形成一套管理系统,那这家酒店的品牌一定会产生超预期的溢价,会赢得客户忠诚度。 18小时前 以上留言由 作者 筛选显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顿半和话梅怎样做产品的情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