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帮我完成的5个“人生课题”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系列考试,那么,在过去的三天课程中,我应该已经通过了5个“人生课题”的考验。在此之前遇到一系列贵人,最后见识到石森久惠老师,惊喜地发现了美好的我自己,非常感谢。所以想要告诉其他也跟以前的我一样在徘徊的小伙伴:相信,你就会做到。
————————长文慎读预警线————————
第一题:不敢想
第二题:不敢做
第三题:不敢放弃
第四题:不敢放松
第五题:不敢成就我自己
如果以上这些对你都不造成困惑,那么恭喜你!接下来的内容可以无须了解了,因为你已经完完全全地活出了美好的自己,在这段人生的旅程上,我相信你也会一直保持幸福并感染他人,我也很想认识你~
如果以上标题有你感兴趣的话题,不妨跟着我一起来接着讨论:
第一题:不敢想
每年年底大家几乎都逃不过对下一年的规(焦)划(虑),同样的,2018年的我也在迷迷糊糊地跟着一个团体做年度计划的活动。看着在屏幕上激昂演讲的易仁永澄老师,内心的兴奋和迷茫如同冰与火之歌一样矛盾着。“在听我讲课的你们,要勇敢地想象!大胆想!拼命想!把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状态写下了,想到自己的人生可以精彩到极限,想到所有你最想做的事情!”——很明显,我的答案是空白。啊,到底我能做到什么呢,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可以轻松地在家里看书?可以不用担心还不上信用卡?可以遇到喜欢的人和事?……等等等等,现在看来,当时的想象力真是贫乏到可怕ヽ(*。>Д<)o゜
为什么这么说?相比其他小伙伴定下的目标:半年后考研成功,1年后年薪达100万,3年后拥有自己的健身品牌和公司(这些不是同一个人)…… 我感觉我能想到的就是,安逸一点就好了,轻松一点就好了,吃喝应该可以不受限制吧,老年还能保持健康都差不多了。
是的,现在看来,真的是不敢想象——因为没有信心,因为没有确切的能力或者技能支持,因为没有“家里有矿”,因为没有看见过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就想象不出来五彩斑斓的目标。回到源头,真是自己都不敢相信,不敢去想象,不敢去尝试考虑一下“别人都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行呢?”。
然而PR课一开头,石森老师就说,“我能做到这些,你要相信,你肯定也可以”。当然了,我并不是被这句话彻底改变人生——怎么可能,又不是狗血鸡汤励志剧,只是说,这句话切切实实给我心中留下了一开始的种子:或许我也可以呢?
到了后来,课程结束之前,老师同学们还在讨论,那些几个月就完成了需要历经几年备考的考生,那些从未接触体育项目却在赛场上柔韧自如的参与者,那些从未学习就大胆尝试与外国人沟通的学习者,许许多多的人的“奇迹”故事。在开头我内心的种子,已经开始发芽,我也愿意去想象:是的,别人能做到,我至少要能想到我也可以!要是一个月后我也可以熟悉了不曾了解的日语,要是三个月后我也能够自由如呼吸般地习惯性阅读,要是半年后随便就能通过我报名的考试,要是一年后我就能随意切换技能成为跨界职人,那我的人生,该是多么自在,多么无可限量啊!
应该有很多人也会跟以前的我一样问一个灵魂之问:做梦想得很开心,做不到怎么办?下面我会自己来讲讲这个“做”,除此之外,想象愿景最大的能量还真不是“梦想成真”的密码,而是让自己从内而外,从身体到大脑都感受强烈的内在驱动力,然后才有后面的故事。
【突破局限的想象力不是不存在,只是我忽视了,我还可以勇敢地使用它们】
第二题:不敢做
石森老师百讲不厌的寓言故事就是:你还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吗?你不是一跨上车就立刻学会了,而是可能摔过、可能跌倒、可能跌跌撞撞,最后才能自由地骑行。走路也一样吧,说话也一样吧。那么我们成年人为什么最容易忘记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活成现在的呢?不就是失败了又失败,错了再错,然后抱着无知无畏的心,走到了当下这个点嘛!
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就开始了恐惧失败,由于恐惧“不完美”而减少了开始的动作,妄图骗过自己说,呐,你看我不开始不就不会失败了吗,那就不会不开心了鸭!——这个谎言居然一直蒙蔽我到现在,我都深深地被自己的说服能力折服,以致于“只是想想,啥都没做”。
在课堂上,好多问题关于“老师!请问我没有看到要求看的东西怎么办啊?”“老师,为什么别人可以写出来而我写不出来啊,好绝望呀……”“老师,这样子做是不是很不好啊,我看其他人都好像做好了。”无数的问题在我耳边环绕,而我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诡异的空间:自动脑补着一个宽阔的房间里,垫子柔软而安全,只有老师一个人鼓励着一大群坐着或躺着的小孩子“来,站起来”,然后有的小不点扭动身躯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又跌坐下去;有的小朋友一直很快地爬来爬去;有的小朋友已经站起来走两步了。我自己呢,可能也是呆呆地坐在垫子上看着大家,可能真的是垫子太软太舒服太温暖了,仿佛拉着我不让我站起来——然后我一个冲动告诉自己,跌倒也很舒服,站起来试试!于是,接下去走的小步子也就顺畅很多了。是啊,现实的环境不也是这样吗?只是成年的我们习惯了恐吓自己“我在走独木桥,掉下去就是万丈深渊”,哪怕有一瞬间,睁开眼睛看看现实,身边是软软的地板呢,身边还有支持自己的人呢,怎么会试一下就万劫不复了呢?
感谢老师三天来不断重复这个故事,骑自行车的小故事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并且,也在看到提问的那一瞬间,想到了自己那么习惯瘫坐在一个地方,怪不得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失败,自然,什么也还没来得及开始成功。
后来的后来,我已经接受了这么一个小启发,去按照老师说的做吧,每一个动作就那么小,就算是书本那一页没翻过去,其实书还在那里,再翻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做一件事,肯定至少有两种结果,做得好或不好,想想那个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那就好了。】
第三题:不敢放弃
课程设置的节奏非常巧妙,每一个流程步骤都必须要计时:“接下来我们课件休息9分12秒”——我真的上过近百个课程,第一次听到让我如此震撼的下课规则。然后课堂上每过一段时间就听到老师敲铃的声音,每次在讨论分享都夹杂着“到下一位了”的提醒,每次一个步骤演示完后就知道“你们有1分钟去做准备”…… 这些与时间管理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无关。在我看来,如此节奏之下,我得到的不是紧张和焦虑,反而是充盈的心情和放松,绝佳的效果要归功于老师教我们的“放弃哲学”。
比如说,很多人在跳读训练的时候,很担心跳过去就忽略了重点,导致自己理解错误或者偏离主题,可是在严格的时间限制里,20分钟内就只能够时间把握重点,如果还要兼顾到每个字,必然时间截止却毫无收获。在这个环境下,其实就是逼迫读者对内容进行重要程度排序,然后主抓重点,放弃其他无关内容。当这个过程训练的次数多了,听了几次老师关于“时间到了,停止阅读啦”的提示之后,自然而然就要“忍痛割爱”,不得不学会放手了。同样地,目标也只能选择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和触发词的数量也是有限的,甚至在主题阅读的时候,只能搜索与目的相关的内容,即使好书里面还有很多知识,在规定时间内都无法一一完全理解熟悉。通过这个练习,我联想到当前自己的状态,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就像是一个抱着一大堆气球的小孩子,还嚷嚷着一定要再拿上一个超大公仔,既不满足已经拥有,又不肯放下再去拥有。在人生的时间沙漏流过的时候,我白白看着沙子往下滑,无奈什么都抓不住。
但是,神奇的是,当我下定决心抛弃掉其他无关紧要的问题,放弃一次想要“更多地拥有”的贪心之后,我发现读书的过程聚焦着一个中心,注意力自然关注着一个点,甚至心情和身体都觉得充满探索的动力而毫不烦恼。体验过这么一刻,我终于承认,是的,不敢放弃的我,相当于一无所有。放弃那些干扰项吧,自己自然会回归一个重要的中心。
【太想赢的人,很容易在比赛开始就离场;太想得的人,很可能需要学习的是放弃。】
第四题:不敢放松
可能,我们全程唯一一个不能教授的核心要领就是,放松。放松是件极其个人的事情,就如同没人能帮你上厕所,也没人能替你放松。在深呼吸冥想的时候,老师对快要睡着的同学们提醒道,可能是日常的你太疲惫了,多试几次就可以回到最舒适的状态。我在课程前后测的对比中,发现最惊奇的事情是,我看书的速度减慢了,页数变少了,然而心情却变得十分轻松愉快,结论自然是,以前的我,一直不懂放松。
我可能是对放松有什么误解,就像是有无法跨越的屏障横在我面前,却像玻璃墙一样坚固且透亮,所以放松的状态对我来说,我一直以为看到了,却并没有真正做到。——为什么我会现在知道了这一点?因为我现在真的做到了,很感动。
不敢放松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太多太多了,每个人都不一样,在我自己的情况里也发现原因不止一个。有可能是肌肉紧张已经成了习惯,有可能是很久没有如此体验而不知从何下手,有可能是内心总有杂音和执念,总而言之,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放松了?我现在终于有资格说一句神秘兮兮的话:如果怀疑放松的效果,就说明你还没放松。石森老师在带领冥想最后有一个提示:“如果感到你的眼角和嘴角微微翘起,就睁开眼睛吧!” 是呀,没有完全放松下来的人,是很难从真心开始露出微笑的。
可是,为什么放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不仅仅是因为在课上如果无法放松,就做不了任何步骤,(刚开始我也是一个立体画都看不到,就是个人放松不下来)更是因为没有学会放松的人生,感觉就是一望无际的苦海吧!有谁会想要那样子的生活状态呢?
说起来,为什么我喜欢的花花,也是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似入无人之境”的放松感,那该是多好的状态,嘻嘻。
【放松下来,竟然发现曾经面前巨大的拦路石,也不过是星空宇宙中的一颗尘埃。】
第五题:不敢成就我自己
丛非从说,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成功,因为成功带来的后果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嗯,我很认同。不过,这个道理很久以来都是我“知道”的内容之一,平平无奇,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直到我参加的课程结束之后,对比了一下上课之前的自己,思考了如上的四个课题,猛然回首,却发现自己是个傻X。
在黑白两立的世界里,没有成功就是什么?失败呗。不敢成功就会怎样?失败呗。没有成就结果是啥?……嗯,好吧,也就如此碌碌无为了。即使不讨论现实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也逃离不了这套“非黑即白”的逻辑,毕竟有时候这个思考的角度还是残酷得有点可爱,简单,明了,不需要更多的借口:就问是不是成功(在已知标准下)?哦,是,或者,不是。
那么反思这几十年,没有特别突出的成绩,其实也就是没有什么成功的地方,经过课程体验我才感受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此“不敢成就自己”,大到自信心,小到说话的声音,一路以来摸爬滚打都还没看得上自己。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石森老师说潜意识就是个小孩子,你鼓励TA就很开心成长,你批评打压TA就奄奄一息。我一直以来也是称TA为“傻孩子”,潜意识有时候就是那么单纯,意识说什么,就可以影响什么。经过三天毫无节制的鼓励,加上之前强烈的正负面体验对比,现在的我对于潜意识简直是“溺爱到不行”,原因很简单,解决了以前所有的“毛病”,我已经相信我能够成就我自己。
接下来的故事,还是会遇到想象不到的挫折,还是有路过意料之外的风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上路,我已经不是一个人,最少起码,我有我和我自己。
【一念之差,一世之隔,醒来已是新世纪。】
最后,国际惯例依旧是感谢带领我的老师们,支持过我的同伴们,无形中影响和帮助着我的贵人们。尝试如何把自己得到的能量扩大并传播给有需要的小伙伴,影响更多积极向上的同行者,这是现在在做的事情,很开心可以在这一路上,共勉。
Donna
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