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与阅读目的相关,但你已经很熟悉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阅读时以你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浏览即可,只需留意其中是否有个别值得借鉴的要点,千万不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阅读。 不少人在读书的时候,特别喜欢反复阅读自己熟悉的内容,因为在自己阅读的舒适区里,会有一种读起来很轻松
3.与阅读目的相关,但是你不熟悉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要回到正常的阅读速度进行阅读。 而且在每一章或每阅读10分钟之后,必须停下来,离开书本,在脑海里回忆刚刚阅读过的内容,然后将你能回忆出来的内容,添加到阅读框架中。 添加回忆内容时有个小技巧,就是先将所有你能想起来的内容添加进来,能想起多少算多少。然后,再花1~2分钟翻阅刚刚读过的内容,补充上遗忘的。
4.与阅读目的相关,但第一遍理解起来很难的内容 在阅读不熟悉的内容时,如果碰到理解起来很难的内容,第一遍阅读时标记下来,看一看,在脑海中有点印象就行。 这些不理解的内容,是你第二遍要重点阅读的,因此不用担心会漏掉关键内容。当全书通篇看过之后,第二遍再来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怎么一开始觉得那么难的内容,这次看起来这么简单呢? 这个原理,你可以参考本章第1节“理念2 第二遍永远比第一遍更容易理解”。
步骤4 重点精读 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将所有内容都重新阅读一遍,而是重点精读符合阅读目的,又是自己不熟悉的部分。 再次提醒,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反复阅读已熟悉内容的冲动,否则既浪费了阅读时间,又不会有任何新的收益。 而且,第二遍阅读的输出与第一遍有很大不同。第一遍阅读的输出依然在阅读框架中,目的是厘清主要脉络,形成初步理解,抓住重点内容。而第二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要将阅读内容归到你的知识体系中,变成你自己的理解和知识,从而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被顺畅地调用出来。 因此,在第二遍重点精读的时候,你需要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将这些详细的内容记录下来,时间一长你就会忘了。只记录在阅读框架中也没有用,因为不方便查找,你也不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这些阅读框架拿出来复习一遍。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在第二遍重点精读的时候,将这些内容记到笔记里,而且一定要体系化地组织这些内容(推荐使用OneNote,第7章的笔记技巧中会具体介绍这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到这里你已经完成多重阅读了。 多重阅读一共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和侧重点。
(1)明确目的。这个步骤是在阅读开始前就要完成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主动阅读的意识,因为任何一本高质量图书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而且都可以有多个角度的解读。如果不明确阅读方向,就会迷失在森林中,缺乏有效的输出。
(2)画出框架。这个步骤是在浏览完封面、书腰、前言、目录后开始做的,目的是理出阅读的主要脉络,这样既能形成整体概念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又不会迷失在段落的细节中。特别是在某些书自身逻辑不太清晰的情况下,这一步更有价值。
(3)变速阅读。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进一步理清脉络,形成初步理解,并抓住重点内容。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要跳过;熟悉的内容要快速浏览;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大致看一遍;与目的相关、又不熟悉的内容要仔细阅读。 (4)重点精读。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将阅读的内容转为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记住,这个步骤只阅读与目的相关并且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而且要按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来记笔记。
第5节 主题阅读,一天读完上百份资料 了解完整体阅读和多重阅读后,你还需要掌握一种阅读方法: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针对某个行业(如房地产、零售)、某个专业领域(如资金集中管理、HR 绩效管理、生产成本管理),或者某个具体问题(如何提高客户回头率),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内集中阅读大量材料,以便快速建立全新知识体系或完整解决方案的一种阅读方法。 主题阅读是以整体阅读、多重阅读为基础的,它与整体阅读、多重阅读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整体阅读和多重阅读同一时间都只阅读一份阅读材料,而主题阅读则需要同时阅读几份甚至几百份阅读材料。
步骤1 搭建主题框架 根据对主题掌握程度的不同,搭建主题框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对主题一无所知的情况 在对主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需要先翻一遍书,构建出基本框架,再开始主题阅读。而且最好选用结构完整、逻辑清晰,但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书。 例如,当全新了解一个行业时,最好选用行业蓝皮书或行业研究报告作为第一份阅读材料;刚开始学习会计知识时,最好选图解会计之类的入门书。因为它们覆盖的内容很完整,框架很清晰,内容很简单。 利用它们搭建好初始框架后,再阅读更专业的内容。例如,要学习会计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阅读那些通用的会计教材。
2.对主题有一定理解的情况 如果你对这个主题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就基于你已有的理解,从阅读目的出发,先构建出一个主题框架(如某个咨询解决方案的框架),阅读更多资料后,再做修正。 步骤2 填充主题框架 主题阅读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大量的阅读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且结构化地整理出来。 这就需要你在第一步构建出的主题框架基础上,按图索骥地搜索阅读材料,以及按照主题框架结构化保存收集到的材料,否则你会迷失在海量资料中。 填充主题框架时,主要有两种信息的输入:一种是思路的输入,这种信息被更新到主题框架中,作为对思路的完善。另一种是直接应用的材料,片段的内容就直接被复制到文档或OneNote笔记中,完整的内容就在文档或OneNote笔记中标明位置,将来能索引到就行。
总结 你已经完成对YouCore四大阅读理念、三大阅读方法的学习。 你一定已经发现,其实三大阅读方法就是四大阅读理念在不同阅读情形下的运用。把握好这四大阅读理念,你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阅读方法: 理念1 带着目的阅读才能学以致用 理念2 第二遍永远比第一遍更容易理解 理念3 阅读后回忆,效率更高 理念4 按自己的框架重新组织阅读内容才能理解得更深 整体阅读、多重阅读、主题阅读这三大阅读方法,分别有它们适用的场合,因此在选择一个阅读方法之前,需要先明确阅读目的。
多重阅读就像石油勘探,适用于系统地吸收某本书的内容,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阅读情形。例如,从某本营销书中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法体系。 主题阅读就像找一群人开会,适用于需要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内集中阅读大量材料,以便快速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或完整解决方案的情形。主题阅读是以整体阅读、多重阅读为基础的。 其实,还有一种阅读方法我没有介绍,就是逐字逐句地阅读。有些经典文献是不适合快速阅读的,相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细细地品,如《易经》《金刚经》《论语》等。不过,这个阅读方法我相信即使不介绍,你也是掌握的,本质上就相当于朗诵。 最后再啰唆一句,阅读方法不同于学习策略,光知道原理是没用的,要真正掌握它们,必须找几本书读一读才行。
学员感言 我以前怕读书,因为实在读得太慢,一个月都读不了一本,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金句。这下我知道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读书,速度不仅慢,效果还差。用新学的YouCore阅读法,我终于不怕读书了。 ——学员1 我从小到大读了不少书,但要问方法,基本都是一个,就是从头翻到尾。从来没有想过根据不同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还各不相同。如果能早一点知道这样的读书方法,收获会更多。 ——学员2 书外求助 看完了这一章,有没有将书中的阅读方法用起来?使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第6章 五类学习技巧之三:理解技巧,让知识掌握得更好
第1节
四类不同的知识 人类自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积累了海量知识,而且知识的种类纷繁复杂,如诗歌、文化知识、历史事件、操作指引等。 对这些知识的分类迄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在激烈的争论中,还是有一些分类得到了广泛认同。例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四大知识类别:① 事实性知识;② 概念性知识;③ 程序性知识;④ 元认知知识。
第1种学习方法 你认为自己应该知道《白毛女》剧中所有角色的名字,以及角色之间显而易见的关系(例如,黄世仁与白毛女是迫害和被迫害的关系),还应该知道剧情的细节,知道哪个角色说了什么话,甚至能够凭借记忆背诵剧本中某些重要的段落。 这种学习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白毛女》的细节和要素上,因此你关注的是事实性知识。
第2种学习方法 你认为《白毛女》能够使自己懂得一些重要概念,如压迫、阶级矛盾和社会制度。你还有兴趣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社会制度在白毛女的悲惨命运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你觉得关注这些概念及其关系,可以使自己在剧情和用来理解人类现状的那些不同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自己学习《白毛女》这部戏剧的价值更大。在这种学习方法下,你关注的是概念性知识。 第3种学习方法 假如你认为,《白毛女》只不过是中国的戏剧之一。你的目的是把《白毛女》作为载体,掌握应该如何对剧本进行思考。为了这个目的,你先学习了一套阅读剧本时使用的一般性方法:① 跟朋友或同学讨论剧情;② 审视角色之间的关系;③ 理解剧作者传达的信息;④ 考虑剧本的写作方式和它的文化背景。假设你学习的这四个一般性步骤构成的学习程序,不仅可以用于《白毛女》,而且可以用于所有剧本的学习,那么你关注的就是程序性知识。 第4种学习方法 跟第3种学习方法类似,你把《白毛女》看作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遇到的众多戏剧之一。你也希望自己学会一套一般的程序或“工具”,用以学习、理解、分析和欣赏其他剧本。与第3种学习方法不同的是,你不想只是生搬硬套或机械地使用别人的方法和工具,而是希望自己能“边学习,边思考”,对自己使用这些工具的方式加以反省和进行元认知活动。例如,你会把使用这些方法阅读剧本时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如角色发展混同于剧情),并且从这些问题中学习。最后,你还希望通过对剧本角色的认同,对自己有所了解,如自己的价值观或自己的优缺点。在这种学习方法下,你关注的是元认知知识。 不过,我们上学时,为了应付考试,对这四类知识的学习,用的是同一个万能大法:背!
只要能背得下来,考试分数基本就有保障了。虽说上不了清华北大,但考个不错的本科院校还是可以的。 上学时采取这种“背”的万能大法还可以,但进入职场就不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职场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地方,而不是像上学时那样面对的试卷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第2节 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技巧,助你过目不忘 事实性知识是指分离的、孤立的、“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学习事实性知识的关键,就是要背得快、记得牢,也就是记忆术要用得好。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因为难度低、见效快,因此市面上很多讲学习或讲记忆的课程或图书,都侧重于这类知识的学习。 而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因为受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也经常误以为记忆好就是智商高,就是聪明,因此很容易盲目地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来练习记忆术。这是学习上一个很大的误区:将宝贵的脑力、精力,浪费在价值很低的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上。
记忆宫殿是提前设定好一个你熟悉的环境空间,然后在这个环境空间中布置上各种元素并标上顺序。例如,你可以将你的卧室作为记忆宫殿的原型。熟记了这个环境空间后,以后再记忆其他知识时,就可以分别映射到这个环境空间的元素上。 讲述这两种方法的书、文章、课程多如牛毛,而且基本都免费,你可以上网搜索。 但还是要提醒你,不要在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上花太多时间,要多利用技术手段,能即时查询的就不要记忆。只记忆那些关键的、需要熟练记忆的知识即可,如术语符号等。
第3节
概念性知识的三个自问,帮你彻底理解 第二类知识是概念性知识,这类知识是更为复杂的、结构化的知识形式。 概念性知识包括较一般的名词概念(AI、区块链、框架)、模型(4P营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原则(以终为始、以事实为依据)、原理(金字塔)或理论(建构主义、行为主义)。 一般人在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时候,容易将其当成事实性知识来记忆,觉得能将概念、模型、原则、原理或理论的内容记下来,就算掌握概念性知识了。这就是不清楚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巨大差别所导致的。 概念性知识包含一些事实性知识,但这些事实性知识必须是相互联系、非任意性的、结构良好地组织起来的。
假如你能背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是不是就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其实,从能背出来到真正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 例如,我问你三个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问题,你看你能否回答出来: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哪一年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提出来? (2)你能举出三个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联系的知识吗? (3)你能举出三个适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场合,以及三个不适用的场合吗?
针对上面的三个问题,如果你有任何一个回答不出来,就表明你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没有真正地理解。 如果你回答不了第一个问题,就说明你不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起源、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离开了这个知识产生的环境来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你是很难认识到它的本质、它真正的价值和它的局限性的。 如果你回答不了第二个问题,就说明你还没有掌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包含知识之间的真正联系,换句话说,你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还是表面的,未抓住它更本质的规律和更一般的原理。 如果你回答不了第三个问题,就说明你尚未掌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应用方法和使用它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两点,你才能知道它能用于哪些场合,不能用于哪些场合,以及在哪些场合中调整后才能用。
自问1 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很多人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很少去探究知识的起源,就好似这个知识是凭空产生的一样。而实际上,任何知识都是在先前知识和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了解了知识的起源,才能抓住其本质。 只看一张照片本身你能理解的信息是有限的,但如果你追根溯源这张照片拍摄的背景,一张照片就可以变成一部电影,甚至一部连续剧,这时你才能真正看懂这张照片。 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它是在哪个时点产生和兴起的?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和兴起?在它之后(可能)产生了什么新理论? 下面以目前很火的区块链为例来说明它的来龙去脉。纷繁复杂的信息从各种渠道扑面而来。现在如果不知道区块链,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开口。那么,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呢?
1.区块链的起源 (1)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于2008年年底被中本聪在比特币论坛提出。 (2)比特币因为其巨大的争议性和炒作性(洗黑钱、绑票赎金、火箭般蹿升的价格等),逐渐进入主流社会视野,进而让其底层的区块链技术被人所关注。 (3)2015年12月,以纳斯达克首次在个股交易商使用区块链技术为标志,区块链技术跳出比特币,开始在非虚拟数字货币领域应用。 (4)目前区块链技术主要局限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但会计师事务所已在研究如何把它应用在审计业务中。至于如何在供应链体系、政府体系中应用还处于概念设想阶段。 2.区块链产生和兴起的原因 (1)技术层面。随着互联网计算量的急剧增加,中心化的计算架构已难以支撑,因此从2007年起分布式计算逐渐成为发展主流(亚马逊和阿里巴巴是非常成功的分布式计算和存储案例),这股思潮影响到了技术开发人员,因此在虚拟货币领域出现分布式自治的比特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2)硬件层面。随着PC服务器的普及和计算能力的指数式增长,2009年以后具备了为区块链技术提供计算能力节点的便利性(普通人也能架构计算能力足够的服务器并将其作为区块链的节点加入了,而在2000年之前,普通人压根就买不起计算能力达标的服务器)。 (3)商业层面。区块链所具备的去中心、去信任、伪造极难的三大特征,恰好解决了股票交易、银行结算等金融领域降低双方信任成本、加快交易速度的需要(例如,将股票交易的手续费降至0.01%,交易周期从“T+1天”变成“T+30s”,也就是你卖出股票后30秒就能买新股票,你高不高兴),因此区块链技术优先被部分金融机构小范围应用(4)政治层面。区块链有一定的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政府肯定会有一定的应用指导,但是区块链完全的去中心化,特别是匿名不可追踪的性质,使其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因此,到底能不能在全球广泛开展区块链技术,还是一个未知的事情。现在的绝大多数应用设想,都是典型的技术思维(也有人知道,但故意炒作或忽悠你)。假如撇开政治因素光谈技术可行性。例如,我倒卖国宝卖了1 000万元,到账1分钟后,我通过基于区块链的交易平台将这笔钱支付给了房地产商,30秒后这个交易平台自动判断已满足交易条件,就将房产证的电子证明给我了,这套房子就属于我了。跟现在买房相比,交易更便捷,完全不需要房产中介,而且完全有保证,因为我不担心交了钱拿不到房子,房地产商也不担心交出了房产证收不到钱。
自问2 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大部分知识之间都是相通的。这就意味着你在学习绝大多数所谓的“新知识”时都不应该是从零开始的,而应该与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加快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习新的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关联呢?方法就是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我能否举出至少三个与该知识相关联的知识? 还以区块链为例。我自问了自己上面这个问题,结果在第一时间脑海里冒出了下面四个知识: (1)分布式计算与存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分布式的计算和记录的技术。 (2)加密技术。各计算机节点为区块链提供的计算能力主要应用在加密运算上,因此不同的密码学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的区块链技术平台。(3)信任成本。商业社会最大的成本是信任成本,区块链的最大应用价值就是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因此凡是目前信任程度低、交易撮合难的金融领域,区块链技术能最快、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4)基因冗余。区块链上的交易之所以难以被伪造和篡改,核心机制就是有大量的冗余节点都记录了这个交易信息,因此要想篡改就至少需要控制一半以上的节点,而且这仅仅是一个基本要求。正是这种冗余的技术机制带来了区块链技术的无限应用想象。而这种冗余机制,与生物系统和基因系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才能关联出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呢?这就需要你好好运用三大学习策略。 (1)功利性(参见第1章)。因为要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可以帮你将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无人驾驶汽车出来之前,有谁会想到谷歌和百度的搜索技术与汽车有关联呢? (2)框架(参见第2章)。随着你搭建的个人知识体系框架越完整、越密集,就好像一张立体的渔网一样,网越来越大,网眼越来越小,你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关联起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就越多。 (3)可迁移(参见第3章)。对新知识背后的本质和一般性原理认识得越深刻,你所能联系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就越多。
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第一,逼迫自己去提炼和显示这个概念性知识适用的前提条件;第二,建立使用场景印象,这样在下次碰到类似场景时,会更容易调出该知识。 还以区块链为例。我问了自己“区块链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得出了下面六个答案: (1)适用于虚拟数字货币。这个就不用多讲了,无论是最早的比特币,还是后来的莱特币、以太币等,这是区块链技术为人所知的起点。 (2)适用于信任成本高、交易撮合难的金融交易场合。这就是股票交易系统、同业资产交易平台会优先使用区块链的原因。 (3)适用于财务审计。这就是德勤、毕马威等积极成立区块链研究团队的原因。 (4)不适用于要交易留痕的场合。因此区块链在中国用于银行间的结算交易就不合适,因为跳过央行清算系统是有巨大监管风险的,而且央行本来就是各银行间交易的最大信任背书。 (5)不适用于计算节点少的应用场合。区块链是参与计算节点越多越安全,如果低于一个量级,交易的篡改难度就很低了。 (6)不适用于信任程度已经很高的场合。区块链的价值主要是在信任程度低的交易中,减少验证环节,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本身信任程度就已经很高,用区块链就多此一举了。
问的三个问题总结如下: 自问1 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自问2 这个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 自问3 这个知识有哪三个能用和不能用的场景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的搜索和阅读就很聚焦了,哪怕是像我这样刚刚了解区块链30分钟的新手,对区块链的理解相较盲目学习了几个月的人,也会全面和深入很多。 特别说明:为了让你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自问这三个问题的价值,我特别挑选了一个我之前几乎毫不了解的概念“区块链”做了演示。因为只有30分钟的碎片阅读时间,因此我对区块链的理解肯定有不少偏颇之处,但我不会修改任何错误的内容。因为这样你才可以最真实地看到,自问三个问题的这种学习方法,在30分钟内可以对一个新的概念性知识理解到什么程度。 在自问三个问题基础上的类比和比喻 另外,如果你学习的概念性知识是抽象的,还可以在自问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做类比和比喻,以加深对这类概念的理解。下面列举两个例子。
第4节
程序性知识的三个步骤,上手又快又好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通常,程序性知识以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步骤的形式出现。例如,提交预算的流程、安排会议的步骤、客户跟进的流程、社群运营的流程、软件开发的流程、事后复盘的流程等。 在职场中,程序性知识是我们接触得最多的一种知识。 职场层级最低的时候,程序性知识占据的比重最高,而且以执行型的程序性知识为主,如财务凭证制作、客户跟进数据录入、代码编写等。 随着职场层级的上升,程序性知识所占比重会有所下降,而且逐渐以规划型的程序性知识为主,如财务政策制定、客户跟进策略制定、软件架构设计等。
学习程序性知识的三个步骤 那么,在学习程序性知识时,如何才能避免这两个误区,以免上手效率低,或者白白工作几十年,成为一个空有经历、没有经验的人呢? 这就需要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采用下面三个步骤。 步骤1 流程化:书面整理出程序性知识的流程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的知识,一般都是以一系列步骤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它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流程化的图表。 以上面的社群话题讨论为例。你可以用一个Excel表将这个程序性知识的具体内容全部呈现出来。Excel 表的横轴记录步骤,左侧的纵轴记录涉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