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籍信息:
书名:《金字塔原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 Logic in Writing,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作者:Barbara Minto著;汪洱高愉译
出版信息: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4月第三版
个人(极)主观推荐度:3.5/5.0
该书是麦肯锡的经典培训教材。主要介绍的是一种能清晰地展现思路的有效方法——金字塔原理,该原理不仅适用于咨询公司,对于各群体都有帮助,我们老师也向我们推荐过这本书,因此我就购买了中译本,并阅读了两遍,相较于第一遍读的时候很多地方不明所以,第二遍的时候理解得更透彻,但是还是有些地方不能非常明白。
这本中译本总觉得读起来十分枯燥无味,有的地方甚至有挺多“废话”,有的地方不全神贯注真心不太读得下去。而且乍一看所谓的“金字塔原理”事实上跟我们正在使用的一般的写作方法无太大差异。但是读完后总体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最近也正在进行写作,因此应该也能有所帮助。应着书中提到的“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的原则,就写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的阅读笔记。
一、内容结构
《金字塔原理》的主要内容分为四篇——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演示的逻辑。可以这样理解:
1. 表达的逻辑就是构建金字塔整体思维框架,然后快速地将框架转化为文章,用金字塔思维结构去表达;
2. 思考的逻辑就是对金字塔框架的下层进行具体处理,确保低层次的、支持性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解决问题的逻辑就是帮助我们界定我们讨论的主题、明确文章围绕的中心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4. 演示的逻辑就是如何将一个缜密的、无论整体框架还是底层思想都已经极其明确的金字塔结构在文章和PPT中展现出来。
下面就这个内容结构,分四个部分来记录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二、表达的逻辑
金字塔原理(基本结构见下图,来源于原书第3章),基本原则就是——其是由单一思想(即中心思想)统领的,向下延伸,下层思想作为对上层思想的支持,回答上层思想的疑问,上层思想作为对下层思想的总结概括,一直延伸到最底层思想(最底层的论据)。事实上与我们平时分析问题、写文章的时候所使用的树状图并无太大差异……
金字塔结构的顶点即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文章要回答读者的问题。这个回答不是“突然”印在纸上的,而是由背景(S)-冲突(C)-疑问(Q)-回答(A)这样的“讲故事”式的结构引入的,简单点理解可以说是我们写文章时会先有研究背景来提醒读者一些已有研究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文章研究主题。S-C-Q-A“讲故事”的结构转化为文字就构成了文章的序言。在顶点之下,会有关键句来支持主题思想、作为主题和回答的论据。当然很少有文章只是“关键句-主题”这仅一层的简单结构,一般文章论述的层次都会比这要深——这个关键句也可能会引出新疑问,进而需要更下层的思想或论据来支持,这样金字塔的纵向就呈现出疑问(上层)-回答(下层)式的对话关系。同一节点下的同一组思想都是用来回答该节点疑问、支持该节点思想的,它们之间存在横向关系,呈现某种逻辑顺序,包括演绎推理的顺序和归纳推理的顺序(如下图,来源于原书第5章)。演绎推理的顺序即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形式,下层思想经过三段论式的推理得到上层结论;在归纳推理的顺序中下层思想是并列的,上层思想代表了这组思想的共性,是对其的归纳总结。
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下,演绎法也可演化为“问题-原因-解决方案”的推理形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高层次思想中使用演绎推理的逻辑顺序(问题-原因-措施),问题部分概括了许多下层思想(具体问题),而原因和措施部分就需要有相应的下层思想来对应每个具体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就会有大量的重复冗余,并且“问题-原因-措施”这种对应关系在行文中会被打断。因此需尽量把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的较低层次上,高层次上使用归纳法更容易理解,两者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所有关于同一主题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不同主题之间的思维界限比较明确(如下图,来源于第5章)。
至于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即是从顶点向底端节点逐步构建,先明确主题、要回答读者的什么疑问,然后向下逐步寻找论据和思想支持。自下而上法,即当无法确定要讨论的主题时,可以先列出所有思想要点,然后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得出上层结论。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主要是介绍了金字塔的基本框架结构——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金字塔结构要求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疑问回答/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演绎归纳,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而如何搭建金字塔的“底层架构”(关键句以下层次的思想的逻辑框架)作者在下一部分给予了详细解释。
三、思考的逻辑
该篇是为了纠正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犯的两类错误——(1)仅仅因为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概括就将关联性很弱的思想列在一起(如将五个并没有并列关联的问题列在一起以“5个问题”为总结);或是总结性的句子缺乏思想性和启发性(如“该公司存在5个问题”,而不点名五个问题之间的关联)。作者讨论了在同一组思想中使用归纳的横向关系时应当应用何种逻辑顺序,以及上层思想应当如何对下层思想进行总结概括。这部分相对于前一篇对于金字塔基本结构的讲述,更为细致,更加关注“底层架构”(关键句以下层次思想的逻辑框架)。
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程度顺序。时间顺序即是按照行动的顺序组织;结构顺序是我们使用示意图、地图、图画或照片想象、描述某事物时的顺序,比如组织结构图、关键成功要素示意图等;程度顺序指具有共同特性的一组思想按照具有该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即先强后弱、先重要后次要等。
一组思想采用上述三种逻辑顺序组织后,就会形成多组集合,每组集合中的思想都具有共性。进而就需要对每组思想进行提炼、概括,形成上层思想(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金字塔结构的自下向上构建方法)。合格的概括总结句应当明确具体不含糊,能够帮助我们检查下层思想是否完整全面,并且能够帮助扩展我们的思路,可以对其做进一步的评论、找出与其类似的思想。对读者来说,一个明确的总结句能够让他们提前明白作者的思路,带着思路去阅读下层思想,更易于理解。
下层思想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动作、步骤、流程的行动性思想,此时概括句应当是采取行动后可以得到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在组织行动性思想时,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组织,但更常用的是按照行动和步骤的目标或所产生的结果来归类分组。另一类是描述性思想,概括句应说明这些思想共同点的含义。
通过这部分提供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扁平的、只有一层的、单纯罗列的一组思想转化为树形的、多层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并且各组思想进行了合理概括归纳。这样就对前面的金字塔整体框架内部下层进行了细致的填充,形成一个完整的金字塔思维结构。
四、解决问题的逻辑
事实上,第一篇与第二篇分别是金字塔的整体构建和细致填充,即我们脑袋中已经有了思路,已经有了思想,已经有了写成文章所需要的东西,而后应该如何形成逻辑性强的金字塔结构。而第三篇(这一篇是我最不能读懂的一篇)针对的是需要分析复杂问题、提出结论以及做出决策的人,换句话说,找到文章主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读者的疑问(Q)、然后分析怎么解决这个疑问、支持序言中的回答(A)是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本篇内容与用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的金字塔原理不同(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其与金字塔原理是相对“独立”的),它是一种发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框架。这部分是撰写所有文章的前提,只有先弄清了问题和解决办法,才能说提炼出来了“思想”,才能形成文章(没有金字塔结构我们仍然能写成一篇文章,只不过可能逻辑比较混乱更难看懂而已),因而这部分也是金字塔构建的前提。如何提炼这些“思想”,我们完全可以不采用本篇中提到的方法,而使用我们一贯使用的其他方法来找到文章的主题(讨论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些思想再按照前面的方法组织成金字塔结构。而作者在本篇提到这些方法,是因为这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更方便地转化为金字塔结构(或者说与金字塔原理有关联),若使用其他方法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按照金字塔原理架构进行写作时还需要再进行一次转化。
在发掘问题时,作者提供了一种界定问题的框架,这种框架可以明确写作要围绕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很方便地转化为金字塔结构的序言部分(再重申一次,我们完全可以不采用这种框架,而是使用其他方法得到问题,然后寻找背景、冲突进而形成序言)。作者把切入点、困惑(对切入点中介绍的相对稳定的背景构成了威胁,并因此引发了非期望结果)、现状(非期望结果R1)、目标(非期望结果R2)作为界定问题的四个要素。要素明确后,就可以发掘读者的不同疑问,形成不同的序言和文章。
关于如何解决问题,一股脑地收集一切相关的可及的资料固然可行,但成本太高,作者推荐的思路是要先假设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然后收集相关资料证明这些原因成立与否。重点在于如何找出问题的可能原因,一方面可以从作者提出的界定问题框架中的切入点部分找线索,更深入的需要使用诊断框架来找到具体的问题。顾名思义,诊断框架就是一种能够帮助诊断出问题所在的框架,它是一种结构化分析问题的方法,相较于界定问题框架中的切入点要更加细致、具体、有逻辑性,包含信息更全,因而更可能找到导致问题的全面原因。作者提出有三类诊断框架:
一是呈现有形的结构,即实际存在的,比如企业经营结构、行业结构、业务流程。比如发现企业存在问题,那就到其各职能机构去寻找可能的原因。
二是无形的结构——具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行为或者任务,比如利润和资产会影响投资回报,那投资回报-利润(资产)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当回答“投资回报为什么降低了?”“怎么才能提高投资回报?”这些问题时就可以将可能的原因和方案定位在利润(资产)上。
三是归类分组,即将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相似性分类,其实这一点我有点蒙,诊断框架的目的是找出问题可能的原因,而归类分组似乎是在已经得到了可能的原因之后进行的后处理。不过这部分提到了一种分类方法——选择结构(如下图,来源于第9章),值得关注。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树状图,每次只能进行简单的是非选择(二选一),一直进行到能准确了解可能的原因为止。
五、演示的逻辑
这部分的主题是我们如何让读者、观众、听众感受到我们的金字塔式的框架和思路,让他们觉得我们的行文、说话更加有逻辑性,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观点和思想。
对写文章的形式来说,作者提到的方法我们平时也都或多或少使用过,比如使用多级标题(或下划线、数字编号、行首缩进、项目符号)来呈现金字塔层级、需要突出显示文章的结构、相同的思想(观点、论点、建议等)应使用相同的句型、标题应能表达思想精髓、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必要的时候在文章末尾说明下一步行动等。作者总是一再强调,使用“序言”、“背景”、“发现”、“结论”、“建议”等作为标题、目录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缺乏思想”,事实上我觉得这需要考虑语境和读者。作者所提出的要求针对的是并不是特别长的文章、并且假设读者都会充分精读,而当文章特别长的时候(比如学术论文),适当地使用这种作者认为没有价值的目录也是值得的,能明确文章各部分结构、有助于定位,适合进行总体略读部分精读。
对制作PPT演示文稿来说,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将文章大段粘贴到PPT上,然后演示时念PPT——这事实上只是“视觉朗诵”(visual recitation),而非视觉演示。按道理来说PPT只是起到提示作用,“只有演示者才是明星”。PPT中理想的比例是图表占90%,文字占10%,需要注意的是,除列出论点外,一张PPT只能说明一个论点。对图表来说,作者指出把要用图表回答的问题的答案作为图表的标题,比如对于各地区利润比例的饼图,“西部地区约占利润一半”的标题要比“各地区利润份额”包含的信息更多,也更加直观。
最后作者指出,我们是通过图像而不是文字来进行概念思维的,因为这样效率更高,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先画好脑图(脑图事实上就是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有逻辑了,在我们的脑中就会形成图像),将用来得出思想(观点、论点、措施)的图像可视化,然后改写成文字,逻辑就会清晰很多,读者也能更容易在阅读我们的文字时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像。读者和作者就能更容易达成共识。
六、后记
以上就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前两篇分别讲述构建金字塔的基本结构以及底层思想如何更加具有逻辑性,第三篇事实上脱离了金字塔,而是就问题本身进行讨论,提供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方法和框架,第四篇为我们如何在写作、演示的时候展现清晰的金字塔结构提供建议。从现在来看,金字塔原理其实不能说是一个特别新奇的东西(可能在作者初次写作时算作一个创新的思维方法),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都会运用到书中提到的某些方法(框架),但这也恰恰说明了这种思维方法的普适性,或者说,作者将我们平时隐性在用的方法显性地提炼出来,使其更加清晰,可以更方便地人为训练。
虽然金字塔原理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很广泛,但需要注意不要将其作为“金标准”,书中提到的金字塔原理的细节可能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情境。
第二遍有的地方还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半知半解的,特别是“第8章界定问题”和“第9章结构化分析问题”,而且整体是按照我对它的理解来描述的,我是尽可能地将书中的内容在我脑中串起来形成一套逻辑,一套可以解释的逻辑链条,缺少和不甚明白的地方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想象”和补充的,所以可能会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要完完全全理解作者的思想还得多读几遍,以后有机会再进行修改吧!
By BigSunKing
(P.S. 事实上这篇总结是在2020年3月18日阅读完成后所写的。因读写不分家,阅读写作本为一体,《金字塔原理》专注写作,此文就放在前一篇专注阅读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共同作为此号阅读历程的开端)
欢迎搜索BBSK2020关注微信公众号BSK在阅读读读读,将有更多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