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古歌·悲歌》心得体会

图片来自谁最中国APP中

五一不算假的第二天,一早醒来,就听见雨声,起来到窗户一看,昨夜一场雨,让大地已湿,到早上还在淅淅拉拉地下着不停。雨天最适合睡觉,最适合吃火锅,也最适合读读诗书。

昨个有幸参加了素谈诗歌讲堂第一期:走进诗歌:《古歌·悲歌》。由书生张雨老师负责作品解读;乐者李建傧老师负责度曲、弹唱、音乐解读。

两首诗歌摘录如下: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谁人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宽。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悲歌》
悲歌可以当泣,
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诗的意思我就不解读了,大家自行度娘。其实大家多读几遍,也能明白大概意思。如果大家还想深入学习诗歌吟诵,以后可以去“素谈”找李建傧、张雨、熊猫以及其他老师玩。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诗经》到楚辞赋,再到唐诗宋词一直到现代诗。从四个字到五个字到六个字到七个字,再到很多字再到分行字。其实还是《乐经》上说的最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发于心,然后从器之……”

我本人比较喜欢古体诗,经常和人聊天的时候不小心就蹦出几句来:“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边流泪一边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爸是你爸,我叫郭德纲。”……

而对现代诗一直似乎不懂,好像就知道:“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春暖花开,面朝大海。”……

或许在我内心深处已然认定诗歌已如珠穆拉玛一样让我高山仰止,我不断地学习、印证、回归,所有的努力只是让下降的速度慢一点,或者在下降的途中稍微提高一点点,或者最终接近最原点。

后来我从梁冬同学那里知道我这种属于柏拉图式的“先验”主义世界观。他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可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它,然后连接它,从它那里汲取能量。

而与之对应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后验”世界观。他他认为世界可以仅由我们当下的立足,不断地去推演,拓展知识和能力的边界,通过逻辑、数学以及后来被发展出来的科学,让人逐步地超越人,接近于超人。

不知道算不算努力了四十二年,最后发现自己所付出努力祖辈早已达到了,内心不满有些沮丧甚至是绝望的。

还好后面这几句话能让我稍稍释怀:但这种回归父辈和祖辈理解的东西,从一开始没有走出去还是不同的。出走半生回来后仍是一个对道统有尊敬的人。这样的人和从来没有对科学、逻辑、超越以往有所期盼,一开始就匍匐在父辈的光环下的人,最终还是稍有不同。

对待包括诗歌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梁冬同学的观点,我深以为许,一方面我们要真正理解和继承祖辈们达到的文化高度;一方面我们内心要有一个决定,进一步开拓中华文化的边界,并把它与未来连接。

宗岳
2018.4.30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诗歌:《古歌·悲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