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读后有感

     

图片来自网络


      《沉沦》是郁达夫小说集《沉沦》集中的第一篇。也是郁达夫小说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塑造了一位忧郁敏感的留日青年,细致地讲述了他留日生活的心理变化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小说开头就展示了他的忧郁症状:“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也确切地说明了原因:“他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挤到与世人绝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这一道屏障,是他正经历的思想和身体上的蜕变,生性敏感又让他处处遭己折磨;又是他的祖国,羸弱的祖国,时时刻刻让他感到羞愧而无地自容,自卑和痛苦。然而在后来又感到了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我只把我的祖国作为情人吧!”

      他追求爱欲,又受到道德的束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不纯洁的,是需要被惩罚的。他受不住欲望的诱惑,“他的智力也无用了,他的良心也麻痹了。”而在“犯罪”之后,总要可笑地去吃鸽子蛋补血补气,吃的时候总又惭愧万分,总觉得这是自己犯罪的证据。郁达夫极致细腻地描写了青年矛盾复杂的内心斗争。在《沉沦》自序中,郁达夫也有写到:“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沉沦》与《渴望生活》竟有如此多相似之处:男主人公都敏感而自卑,试试苦求沉溺于爱欲而不得,最终自杀身亡。他一定有与梵高一样的艺术家的特质,不然怎么能如此的敏感,但他不幸运,没有像梵高一样有绘画作为情感的发泄口,而只能终日将自己的苦闷与烦恼憋闷于心中,躲在田间小屋里怨人骂己。

图片来自网络


      郁达夫的小说带有自传性质。他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从小说中略窥一二。郁达夫生于1896年,年幼时成长于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和鲁迅一样都是去日本求学的爱国青年,留学期间发表了首部小说《银灰色的死》,1921年出版《沉沦》集。而在写作手法上,郁达夫用的则是直抒胸臆式的情感宣泄手法,《沉沦》中的内心感受多是情感上的直陈,甚至多有夸张,并没有太多的理性成分。在这一点上,郁达夫似乎少了鲁迅的那中值得回味的深沉。

      与鲁迅深刻剖析自我、强烈的民族意识不同,《沉沦》中的“他”似乎更多地把祖国当成自己深陷于对爱欲的渴求而不得的挡箭牌,将自身的失望和不顺归因到国家的失败上,看起来更像是借口而多过具有爱国者形象的呼唤。然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坦诚,让我难以一言评价男主人公的品德。他有特立独行的个性,懂得忏悔,也会抑制自己的行为,但是性格上的懦弱使他孤僻、病态、不敢正视自己的行为,如果说这是个人的悲剧,那又何尝不是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悲剧?郁达夫又是不是借男主人公之口,呐喊出内心对自己、对人性、对社会的矛盾、无奈、与心痛?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沦》读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