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图片发自App

               

    对于庆历新政中一代著名的改革家范仲淹来说,后世对他的评价颇多,像他的搭档韩琦就这样说:“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而比他小十八岁的富弼,则说:“相勖以忠,相劝以义,报主之心,死而后已。”而曾经和他略有间阂的梅尧臣说:“文章与功业,有志不能成。”

    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往往是追悼他的悲哀。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则当以元好问的为主。他说:“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为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这句话对范仲淹的评价算是很高了。那么对其最真诚的评价是什么呢?我以为应是他的《岳阳楼记》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既读至此,便不禁好奇,范仲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一、学海无涯苦作舟

    范仲淹生于北宋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的秋天。两岁时,他的生父范墉便去世了。后来他的母亲嫁给了淄州长山的朱文翰。他也为此而改名为朱说。之后便跟着他继父去岳州、池州等地宦游。只不过那时他还不知道,日后会写出那篇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在十六岁的时候,范仲淹开始去关中等地漫游。四年之后,他到长白山别了母亲之后,便一头扎入到应天府书院读书去了。应天府书院和岳麓、嵩阳、白鹿洞是当时全国闻名的四大书院。范仲淹到这里学习,一是为了寻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就是下定决心参加科考了。

图片发自App

    他在那五年里读书非常勤奋和刻苦。据说,寒冬腊月里,读书倦了,他便用冷水洗脸,待清醒过来了接着读书。这种悬梁刺股的精神何其可贵。然而,却还不止如此。他的生活条件也是异常艰苦。据说他因为穷,经常吃不上干饭,只能喝点粥。那时候的粥可不是现在的小米粥。而是多种粮食混合在一起的。看着他生活这么艰苦,还孜孜不倦地读书,同学们就同情他,把自己的饭菜送给他吃。谁料,他却婉言谢绝了,说:“我已经喝粥喝习惯了,如果一吃好的,那胃就要被勾引坏了,就吃不了苦了。”可见,孟子的温饱思淫欲说得那么正确。

    因为不接受同学的馈赠,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吃起野菜冰来。怎么做呢?把野菜切碎煮了,做成饼的形状,让它冷却,再切成四块儿。每次饿了用开水就着吃一块。当时和范仲淹一住在一起的一个同学说,他们早上喝粥,晚上和中午各一块儿,就这样度过了五年。

    所以,也就是这样的苦读,让范仲淹对儒家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他以后推行仁政奠定了基础。

                二、庆历新政为那般?

    庆历三年,朝廷开始从吏治上出发,实行整顿。先派了几名能干的文官担任西北边疆的转运使。然后又将老而不能事的予与罢免。对于这一举动,富弼曾说:“你红笔一勾容易,那官员的一家子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子哭,总比让一个地区的百姓都哭强。”就这样,吏治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行。

    其次他的另一项重要主张,就是废除勘磨制度。从宋建国开始,就有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的说法。不限内外,不论好坏。年限一到,升官进秩。范仲淹对这种制度极为不满。后来在他的提议下,皇帝令中书、枢密院重定勘磨之制。

   

图片发自App

在庆历四年开始,新政就着手从科举考试上采取措施了。首先是注重策论考试,选取有治国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这是由欧阳修亲自出题监考的。其次,范仲淹倡导地方办学,这也为他教育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在所有的政策刚刚步入正轨之后,范仲淹却因滕宗谅的公款消费一案而受到牵连,被罢参知政事,出任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而富弼、韩琦等人也均遭到贬官。

                三、忠心一颗天可见

    在庆历五年秋天,范仲淹被贬谪,朝中权贵对之恨之切齿。王质还带领子侄设宴为其践行。范仲淹说:“你不怕被连累吗?”他说自己愿意被连累。这就和那些愿意在苏轼贬谪路上拿出酒肉招待他人一样,以与其同罪而为荣。这就是人格的魅力,这就是群众的目光。

    后来他在生命垂危之际,还给仁宗的《遗表》里说:“上承天心,下徇人欲,明慎刑赏,而使之必当;精审号令,而期于必行。尊崇贤良,裁抑侥幸,制民于未乱,纳民于大中。”范仲淹死后,仁宗亲书的碑文里说:“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的确,像范仲淹这样的人,他自始至终做官都不是为了功利。只是那一颗爱国的忠挚之心。

图片发自App

    所以就像他在庆历四年路过滕子京贬谪之地岳州写下的那篇楼记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啊,他这样的人,谁又能与之同归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