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怎样过好这一生?五十六年的日记换来三句忠告

年初立下的豪言壮志,到了年末只能啪啪打脸;月初定下的目标任务,到了月末还没完成一半;周一计划几件小事,周日晚上还在加班加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时间都去哪儿了?读一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也许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能给你答案。

柳比歇夫一生是高产的,生前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包括地蚤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

他在大学做研究、讲课、还常常去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调查虫害。他研究地蚤分类,单这一项,工作量就十分惊人: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35箱共13000只地蚤标本,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共计300种器官切片。

他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杂家。他的阅读量之大、知识面之广令人拜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各大宗教经典也是如数家珍。

读到这里,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疑问:一个人一辈子怎么能做这么多事呢?心里嘀咕着没好意思说的是: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捏?

在《奇特的一生》里,作者格拉宁从他留下的堆积如山的日记、文档、信件、手稿中探索他的生平,逐渐接近了真相。

柳比歇夫的秘诀在于他的时间统计法。

他的日记看起来像流水账,简单又枯燥,记录当天做了什么事,花费了多少时间,基本工作时间合计多少。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都记录下来。每天几行,从1916年1月1日起,到去世,整整56年,没有间断过1天。

他将活动分类,每个月底他做小结,统计各类工作各项目的合计时间,每个大项又细分为各个小项,精确到每一分钟。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篇幅浩瀚,包罗万象,甚至一年娱乐多少次,分别看了什么戏什么电影都有详细清单。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让人感叹原来一年有那么大的容量。

可是光做这些记录和总结就得浪费多少时间呀?柳比歇夫可不这么想。他说他一旦离开时间统计法就无法工作生活,自我克制才能感到幸福。当然,结果也证明了一切。

合上书本,不禁想了很多。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和柳比歇夫这样的大神之间,差距到底在哪?从他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自律才能自由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从不厚此薄彼,无论你在聚精会神工作,还是漫无目的消遣,时间流逝都是一样快。既然不能延长时间的数量,能做的只有提高时间的质量,让每一分每一秒过得有意义。

时间统计法就像是一个账本,详细记录时间的收支情况。我们以单位时间为货币,去交换想得到的东西,有的换来了工作成就,有的换来了知识学问,有的换来了健康身体。

提升单位时间的“购买力”,需要高度自律。比如,重要的工作选择头脑清醒的时候做,注意力容易高度集中。主动拒绝环境干扰,别让喝水上厕所跟同事闲聊天这样的事耗费精力。头脑累了可以读文艺作品,做家务或者锻炼身体。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多线程并行,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柳比歇夫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一边听发言,一边演算数学习题。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他的英语就是主要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自律给我自由。每当打开手机里的Keep开始锻炼,这句话就会蹦出来。虽然鼓舞人心,做到却不容易。(就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还刷了近一小时的学区房、护肤品和抖音……)坚持时间统计法,追溯每一分钟的使用情况,尤其能让人清楚时间到底浪费在哪了。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让秘书帮他记录每天做的每一件事,每9个月汇总向他汇报。在作出承诺看完报告不会解雇秘书后,德鲁克看到了报告,大发雷霆:“我知道我浪费了一些时间,但不可能浪费了这么多!!!”

向时间做自我剖析是多么痛苦啊!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而柳比歇夫却乐在其中。只有深刻的自我剖析,研究自己内心世界,才能更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事情能做到何种程度,才能更有意义、有价值地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天赋,又不至于负担过重。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我们能做的,比我们所做的要多得多。

2.对自己提出目标,尽可能远大

作者格拉宁在此书出版后的座谈会上提出: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人生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柳比歇夫28岁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时,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现生物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哲学、达尔文主义,后来发现不懂历史文学也不行,要研究的东西越来越多。于是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坚持做记录、评估、规划,精打细算地度过每一分钟。

远大目标往往耗尽一生精力也无法完成,所以我们不得不运用类似的时间管理方法,最有效地利用时间,尽可能地靠近目标。也正是远大目标,提供持续的推动力,让我们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中,更容易坚持自律,坚持成长,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3.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工作的价值

时间统计法帮助我们在既定项目上更高效地运用时间,而选取哪些项目,如何分配权重,取决于更高层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

柳比歇夫经常做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放下心爱的生物学研究,花大量时间写其他学科的学术批判,曾遭到朋友们的质疑和责备,甚至与研究所领导发生冲突被迫退职。比如每年花大量时间写信、回信,对寄来的学术报告和手稿提意见,评论书籍,对各种论文进行分析,以及回答向他请教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放在今天也许早就是知乎大神了。这一切仿佛离他的本职工作非常遥远。

这出于什么动机呢?他在道德方面要求严格,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他寻求真理,仿佛忘了自己是寻求真相的科学家。他是为生物学准备新观点的人,他播种,明知看不到发芽。有人需要他的时候,慷慨地倾囊相授。在他心里,还有比科学、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

其实每个人心里也许都有这样的一杆秤,准星就是价值观。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放上去掂量掂量,这件事对现在、下一年、下半生会产生多少效用。甚至有些时候,当事人已经过世,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才真正显现出来。

谁对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在衡量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时,或许需要更长远一些的眼光。

所以呢,应该怎样度过你的一生,或者,下半生?

抛去一切道听途说的价值理念,忘记所有过往支出的沉没成本,从零开始,找出你内心无比珍视的事情,然后立刻行动,不浪费每一秒钟。

希望每个人临终前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就是过好了这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怎样过好这一生?五十六年的日记换来三句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