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陈平“梅乡文化”的几点建议

打造陈平“梅乡文化”的几点建议

                      宾阳中学 韦均艺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陈平镇于2022年5月底举办的“梅乡文化”座谈会。笔者就名山的特点结合多年来对文化建设的思考,谈了几点建议。

        一、“梅乡文化”的灵魂是什么?

        何为“文化”?“文”以载道,“化”育万民。“梅乡文化”载什么“道”? 能否有利于“化育”百姓?

        “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灵魂。目前,在“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各地、各单位、各企业、各学校都在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文化精神”必须成为“团队的共同意识”。即“人人”共识,“事事”引领,“时时”化育。

        如:宾阳中学的校训“思恩求真 知行合一”。

        (1) “人人”共识。

        它让宾中每一个人,都反省自身是否“思恩求真 知行合一”了?

        (2) “事事”引领。

        它让宾中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做这事是否符合‘思恩求真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3)“时时”化育。

        也就是希望宾中人每时每刻都不要违背“思恩求真 知行合一”的初心。

        又如:宾阳县阳明文化精神“无负初心 成道宾阳”。也是希望“人人”共识,“事事”引领,“时时”化育。

        有几个朋友花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很不容易地提练出了自己的单位(企业)文化精神,很高兴地拿来与我分享,并礼貌性地让我“提意见”。我很能理解他的用心,也能理解他当时的喜悦。我总不能扫他的兴当面打击他,但我又不能违背良心说假话,我只好说:“您用‘人人’‘事事’‘时时’这三把尺去度量一下,如果都受用,就大胆使用;如果不太合适,那就得要调整一下了。”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梅乡文化”的基础

        当前宾阳县打造“五大文化”, “无负初心成道宾阳”的阳明文化就是其中一面亮丽的旗帜。陈平“梅乡文化”的建设,完全可作为宾阳县阳明文化建设的一个延伸项目。

        我研究“王阳明驻节宾阳”二十余年。研究王阳明,必然联系到他的先祖——王巩先生。

        我将王阳明与王巩放在一起研究,我发现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经历——同是被贬谪蛮夷之地,王巩被贬到宾阳,王阳明被贬到贵阳。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失意而不失志,一生只集义。所以,我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题为《集义》的解读诗:

君子终身只集义,义者宜也安得宜?

能致良知得其宜,心得其宜谓之义。

虽受劳筋饿体肤,安能拂乱其所为?

当行则行当止止,遇事无非致良知!

        所以说,陈平镇“梅乡文化”的灵魂就应该是岭梅寒香 名山有志”,简单来讲就是“接受陈平名山梅乡文化熏陶的人”有志向终身只“集义”,用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致良知”。

        二、“梅乡”有什么历史故事?

        本人收集有王巩在宾阳与梅果有关的三个小故事。

        (1)当年王巩因受苏东坡的“乌台诗案”连累被贬。他带着二儿子王时与小妾宇文柔奴来到了宾阳。他的二儿子王时比柔奴还年长一点,本是为了照顾父亲而来,但却因水土不服病重卧床。当时缺医少吃的,日子非常艰难。

        一天,王时突然很艰难地爬起床。

        柔奴连忙过去,问:“二公子,怎么起来了。快躺下,快躺下。”

        王时尴尬地说:“柔姨,时儿腹中饥饿。”

        柔奴一阵心酸,和泪劝慰:“二公子忍一忍吧,待老爷回来,便有充饥之物了。”

        身穿农夫短衫短裤的王巩拖着疲惫的脚步跨进门来。

        柔奴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欣喜地迎了上去,伸手接过老爷手中的农具,她略略望了望病榻上的王时,悄悄问:“老爷,可有裹腹之物?”

        王巩兴奋地说:“有,有,在那背篓里装着呢。”

        王巩摸出几个果子来:“来来,快去给时儿,这可是本地特产,谓肉梅,味酸带甜,尽可填腹的。”

          (2)日子一日一日过去,他们在宾阳的儿子出生了,一天一天长大了。

        一天,柔奴笑咪咪捧出一个小小的瓦罐来:“老爷,此乃柔奴日前将老爷采回来的肉梅,试着制的果酱,老爷尝尝。”她打开罐塞,除去罐口上的树叶,一股甜津津的香味扑鼻而来。

        小儿子闻着香味,扑向瓦罐:“娘,这是什么好吃之物,为何这般的香?”

        柔奴用手指蘸了些许,涂在儿子嘴上:“儿子,甜不甜?”

        王巩拿起果酱罐来:“柔奴,采撷回来的梅子,你都作成了此等物?”

        柔奴:“这是肉梅制的,还晒了些果干,待日后没甚吃的时享用,还有许多骨梅,奴已全部作了乌梅,存放了起来,奴预备着,尽够老爷用的了。”

        王巩深情地望着柔奴:“柔奴,这些年,真是辛苦你了。”说着,他立起身来,对着柔奴一揖到底:“老爷,在此谢谢柔奴。”


王巩与柔奴

        (3)五年过去了,苏东坡得到平反了。郡守蒋大人恭恭敬敬捧上朝廷公文朗朗上口:“御召:宾州盐酒税监王巩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可移扬州通判任。”

        “王大人快快接过御诏,蒋某唯恐耽搁,故而马不停蹄送将前来,沿途又唤来这许多乡邻,如此大喜事,蒋某岂可独享,王大人该赏不该赏?”

        王巩爽快地:“赏!赏!王巩自然要赏众乡邻,可不能赏蒋大人,若赏了蒋大人,王某又获一罪,贿赂朝廷命官,岂非更往南迁了。”

        柔奴在众乡邻的帮忙下从里屋搬出几瓮桂酒来,一一排放在蒋大人面前。

        王巩忽然大声地:“柔奴,将我们家自制的果酱、果干一并拿了出来。无菜如何下酒耶。”

        柔奴喜逐眼开:“是,老爷,奴这就去取来。”


        笔者认为,这些有关梅果的小故事才是支撑“岭梅文化”的基础。那首苏东坡在扬州写的诗“笑时犹带岭梅香”,是表达柔奴笑中透视出内心有着寒梅的坚强,是写情写意,而不是写物。用此“岭梅香”作为“岭梅文化”的主体,笔者认为有点牵强。但是,它可以作为“梅乡文化”添彩之作,“此心安处是吾乡——苏东坡笔下的梅乡”是可以作为宣传用语,因为柔奴的“此心安处”实实在在就是宾阳。

苏东坡诗

        三、王巩采梅的“梅乡”小道在哪里?

        俗话说:有山有水才是景,有水没山半个景,有山没水不是景。

        王巩采梅的“梅乡”小道,就应该是一步一景,也就必须是有水有山。

        陈平名山缺的就是水。虽然没有大水,但是可以在小水上做文章,做一个“长藤结瓜”的“梅乡”小道。也就是沿着山谷的小水,挖出十几个水潭,潭边错落地摆放一些石头,石头上雕刻王巩的诗及以柔奴在此处唱过的诗。如柔奴喜欢唱的苏东坡诗《蜜酒歌》:

真珠为浆玉为醴,

六月田夫汗流此,

不如春瓮自生香,

蜂为耕耘花作米。

        在适当的地方立起王巩与柔奴的雕像,并在潭边及路边都种上些梅树。在此采梅的小道上,既有石又有水,既有诗情画意,又能爬山煅练,更能得到文化熏陶。这样才能打造成为旅游品牌。

        四、 “梅乡”的文化活动有哪些?

        王阳明与王巩是一家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王阳明的成就有着王巩等先祖们对家风建设的功劳。当前“阳明文化”已经成为了宾阳五大文化之一。陈平镇可以落实“三个一”助力阳明文化进名山,让“以文化人”真正能落到实处。

        (1)建设一场所。

        介绍王巩的故事、王阳明先生驻节宾阳的故事以及解读阳明心学,并存放一些书籍供村民阅读。

        (2)表演一歌舞。

        周末及逢年过节,陈平镇村干部组织全村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明友,一起来练习表演《阳明训》歌舞,让阳明文化在陈平各村都弘扬开来。

        (3)每周一山歌。

        陈平中小学生每周唱一首“解读阳明心学"的山歌(宾阳中学可提供范本),让阳明文化气息在陈平飘逸起来。

        然后让人们用手机录制的视频作品,通过网络分享给众人,吸引更多人到名山来参观学习。

        五、“梅乡”的文创产品有哪些?


柔奴

        到“梅乡”参观了“梅乡文化”,游客自然想带一点“梅香”回家。宇文柔奴手工制作的工艺,肯定吸引千千万万的游客。所以建议研发“柔奴牌”系列梅果产品。如“柔奴牌”腌制酸梅、“柔奴牌”肉梅果酱、“柔奴牌”肉梅果干、“柔奴牌”乌梅等等。

        总之,文化建设,“定位”是关健。若只停留在新农村建设的层次上,就难以走出广西、走上全国、走向世界。宾阳终将成为“世界阳明高地”,这给陈平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机会。方向抓对了,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这就是文化,一点一滴的物化建设这是功夫。做到了这些,下来就是静待花开了。

                                  2022.5.28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造陈平“梅乡文化”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