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带你的男朋友见闺蜜”
“不要让你的闺蜜和男朋友独处”
“防火防盗防闺蜜”
曾经人们觉得让闺蜜去试探男友是机智,现在人们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的蠢。看到闺蜜、男友这样的字眼凑在一起,如果没有闺蜜互撕反而让人觉得诧异。不能接受自己的男友被闺蜜“抢走”已经成了一种共识,男朋友和闺蜜不能联系也成了常识/潜规则,甚至前男友和闺蜜在一起也被视为不道德。
显然,当男朋友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你能接受对方是陌生人,却接受不了对方是闺蜜。
闺蜜之间什么都可以分享,除了男朋友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一夫多妻的后宫,甄嬛传、延禧攻略,都是“好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利用借此上位。能走到最后的,不只要凭借皇上的恩宠,还要有识别敌人打退的内功,能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都是拿命做赌注。
而《小时代》等电影也因为闺蜜抢男友这样的戏码被人诟病无数,前段时间大火的《我的前半生》罗子君最后和贺涵相爱,人人为唐晶感到惋惜,虽然大家都选择离开,唐晶的痛苦却不能被弥补。
同样是两女一男的戏码,《七月与安生》却奇迹般地得到了众多好评,因为他没有把内容定义为两个女人对男人的争抢,反而拔高到了感情、人性。
闺蜜是真正与自己交心,心灵相通的人,除了一起逛逛街、吃吃饭,互相陪伴,更重要的是两人有情感共鸣的交流,可以倾诉悲伤,可以共享喜悦,可以在危难时候拉自己一把,在自己迷途时候忠言逆耳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亲密的关系,闺蜜之间就有了跟其他人不同的交往准则,比如不能和对方的前男友在一起。
1、有对比才有伤害
如果要探索不能接受男友和闺蜜在一起的原因,可以从当事人的反应入手分析。图中的回答是一个众多被认可的处理方法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可以看到人多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加高高在上。也正是这个对比的心思不仅没有让人释怀,反而是更加痛苦。
费斯汀格在1954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自我评价的倾向是人类群居”的重要因素,是由进化而来的重要驱动力,而在多数情况下,自我评价正是通过社会比较实现的。费斯汀格指出,人类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当缺乏用来进行评价的客观指标时,个体就通过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的方向分为:
上行比较,即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从而明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促使自我的进步;上行比较会对个体进行自我评价有重要的作用,但他同时指明,这种作用取决于个体的预期。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和比较对象相同,就会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对自我评价有积极的影响;而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和比较对象不同,那就会产生一种“对比效应”,催生出消极的自我评价。
平行比较:指个体与和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的比较。Festinger认为,如果双方能力观点相差太远,那么相互比较而得出的对自己能力和观点的评价就往往是不稳定、不准确的,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自己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来获得准确稳定的自我评价。
下行比较:和自己不相似的、等级低的他人进行比较。为个体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当个体遭遇失败、丧失等消极生活事件时,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和那些比自己处境差的人进行比较,以维持他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朋友关系和恋爱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一般都是以双方的相似性为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平行比较是主要的比较形式。个体都期望自己拥有的比其他人要好,哪怕比较的对象是最亲近的朋友。女生经常会拿自己的男朋友跟闺蜜的男朋友进行比较,就是希望能获得优越感,或者自我满足感,当发现自己的男朋友不够好的时候,会觉得“没面子”。
当发现男友也能跟朋友在一起,这种情境就是一种极端情况,个体比的不再是“我拥有的不如朋友的好”,而是,“我不比我的朋友更好”或者“我在男友眼里并不是最好的”等类似的感觉和评价,让个体感受到自我能力和自我认同受到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女生面对失恋,会产生“她到底哪里比我好”的疑问。正是因为跟闺蜜的关系比陌生人更加亲近,更加相似,所以进行比较的影响才更强,男友跟闺蜜在一起会比跟陌生人在一起更加让人有挫败感。
人们总是羡慕别人,希望活成另外一个人的样子,却忘记了成为自己
那么如果不比较,不嫉妒,就不会抢别人男朋友或者因为闺蜜抢了自己的男朋友而伤心了吗?不会的
你的男朋友跟闺蜜在一起了,你依然会觉得痛苦,伤心,就算你依然比你的闺蜜过得好,也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和背叛。
2、人际关系沉没成本
亲密关系是彼此依赖程度很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恋爱关系、亲情关系、夫妻关系,也可以是良好的友谊关系等。无论是什么角色,亲密关系还是指两个个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是1对1的。
同伴依恋是指个体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良好的同伴依恋能够帮助个体赢得同伴的认可与接纳,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反之,如果同伴依恋关系不良则会使个体遭受同伴拒绝与孤立,使个体产生众多负面情绪。
从资源分配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双方亲密关系有了第三方,会导致单个对象的资源分配变少,可能导致关系出现罅隙。
闺蜜和男友这样的亲密关系的存在,本来让个体感受到自我被接纳、认同和支持。如果男友是和陌生人在一起,个体可能也会产生自我否定等消极情绪,但还可以从闺蜜那里得到支持和安慰。如果自己的闺蜜和男友在一起,意味着,同时失去了两段亲密关系,自己却从两段关系的交点变成被关系外的第三方,原来获得的认同和归属感都被推翻,这会让个体感受到自己被拒绝、被孤立,相比男友和陌生人在一起,这种自我否定、孤立感会更强烈。
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来说,人际关系都是需要付出的,个体要付出才能得到闺蜜或者男友的回报,如果被上述两方排除在外,人际关系的损失和社会认同的失去对个体来说都是一种不小的伤害。拥有一样东西带来的快乐远弥补不了失去同样的东西带来的痛苦。
那时候的七月为什么既不和家明分手,也不和安生决裂。
最根本的原因,大概是她没有办法承受同时和最爱的两个人决裂的沉没成本和结果。安生是她恨过但也是唯一的知己,苏家明是她从高中开始唯一爱过的男人,三个人永远在一起是她内心认可的唯一模式。她无法想象再能和谁发生如此亲密的关系。没有他们,自己就是孤单的一个人。
跟男友撕破,就失去了一段爱的关系,跟闺蜜撕破就失去了两个爱的人。
《七月与安生》的故事,没有跟以往电视剧一样沦为恶俗的套路,正是因为这部戏没有着眼于女孩儿围绕男友转,而是拔到更高的层次,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觉醒与成长,我们是否总是在羡慕别人,想着活成别人的样子,却无法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