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阿德勒心理学

为什么孩子们会陷入问题行为呢?阿德勒心理学关注的是其背后隐藏的“目的”。也就是,孩子们——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孩子——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做出一些问题行为,这分五个阶段来考虑。

问题行为的第一阶段是“称赞的要求”孩子通常倾向于做一些事来获得父母或老师的表扬,但这看起来很正常的行为为什么会是问题行为呢,因为这一阶段很容易形成“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做好事,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的生活观。

第二阶段是“引起关注”,孩子在得不到表扬时,会退而求其次,只想要引起关注,这时候表现的调皮捣蛋,爱恶作剧,爱生病,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关注。这种行为在二胎家庭里极为常见,父母往往专注于新生儿而忘记老大的存在,此时老大为了获得关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即使不断被父母责骂,也希望获得这样的关注,以找到自己的存在。

第三阶段是“权力斗争”,这一阶段的孩子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青春期这类行为尤其显著,开始挑战父母和老师权威,甚至染上抽烟,盗窃等等恶习,肆意破坏规则,消极方面拒绝学习或无视大人的话,以此来展示自己的力量

第四阶段是“复仇”,下定决心挑起了权力争斗却并未成功,既没有取得胜利也没有获得特权地位,没能得到对方的回应,败兴而退。像这样战败的人一旦退下阵去就会策划“复仇”,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出现“既然不爱我,那么憎恨我吧”的心理,希望对方在憎恨的感情中关注自己,开始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例如跟踪狂就是这样的心理,他们知道被跟踪人讨厌这样的行为,企图通过憎恨或嫌弃来建立联系。

第五阶段是“证明无能”,在做出求表扬求关注,挑起战争,实施复仇这些行为之后,依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时候就会堕入最后一个阶段,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他们的愿望就是“不要对我有任何期待”或者“不要管我”,也就是“请放弃我”。父母或老师越想插手去管,他们就越会用更加极端的方式“证明无能”。

大多数孩子处在问题行为的第三阶段,教育者或抚养者可以通过表现他们的尊重,肯定他们的价值,及时将孩子拯救回来,如果孩子进入第四五阶段,就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教育者无能为力,甚至对专业人士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任务。

不只是孩子,成年人的行为也逃不开这五阶段,仔细想想,我似乎已经到了第五阶段,病入膏肓。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题行为背后的目的—阿德勒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