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赏析司马光的《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译文

老去的柳树上,知了聒噪地鸣叫;荒废的庭院中,萤火虫如流星般点亮夜空


人们的情绪正受到暑热之苦;万物怎么能够已经感觉到秋天即将到来。


月光下,洗洗凉水澡;热风前,梳梳白头发。


如何才能像贤士甄丰一样,也能在这样的夜里,整肃衣冠去拜访王莽一样的公侯。


注释

1. 蜩螗: 亦作“蜩螳”。蝉的别名。汉焦赣《易林•谦之解》:“蜩螗欢喜,草木嘉茂。”


2. 荒庭:荒芜的庭院。


3. 熠耀:(yì yào):借指萤火虫。


4. 苦暑:受暑热之苦。


5. 惊秋:秋令蓦地来到。


6. 濯(zhuó):洗。


7.寒水:凉水。


8. 夜半客:比喻关系亲密的人。《后汉书•彭宠传》:“王莽为宰衡时,甄丰旦夕入谋议,时人语曰:‘夜半客,甄长伯。’”


9. 束带:指整肃衣冠之意。


10. 公侯: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


赏析

司马光的大暑诗,注定属于一位政治家的大暑诗。这些伟大的政治家要么不出手,要么一出手就可秒杀群雄。曹操、王安石,以及司马光都是这类人,这是由其胸襟气度所决定的。


这首大暑诗,以其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染每一位读者。同时,诗人选取的衰败景象,透露出的初秋将至的必然规律,昭示着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叹,又显得深邃幽邈。



首联,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诗人以“老柳”自喻,预示着自己年华即将老去,却无所作为,此二字奠定了全诗的低沉的抒情基调。“蜩螗”二字,则点出时令已至热夏,而大暑天知了最为聒噪。下句,“荒庭”对“老柳”,一起营造出落寞的庭院景象。“蜩螗”对“熠燿”,很好的将大暑节气的自然现象表现出来。


颔联,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通过人和物的对比,凸显大自然的奥妙。人的情绪还在苦苦埋怨大暑的炎热,殊不知万物已经感觉秋天快到了,而拼命生长。因为肃杀之气的秋风一到,许多生命都将结束。包括院子里的老柳等植物,知了和萤火虫等动物,它们都在抓住最后的时光尽情歌唱、繁衍后代,害怕快要到来的秋天。颈联,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诗人由万物感受时光易逝,有所作为后,转而反观自己,无所事事,只能在月光下洗洗冷水澡,在热风前,梳梳白头发。这一句将天地间怀才不遇的悲哀与愁苦,似乎都写尽了。



真正的绝妙好诗,就是这样让人感受到客观带出主观。不说忧伤,却字字忧伤。这忧伤早已超过了对暑热的担忧。这是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对人生短暂,怀才不遇发出的声声控诉。


正如孔子对待物质生活,只不过要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极简化物质生活的背后,是对于富庶精神的执着追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精神贫瘠,这才是孔子所困扰的。困扰司马光的绝不是大暑天的炎热,而是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


尾联,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上句“夜半客”,三仄尾,但因是典故,可不算错。“如何”二字,道出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却苦于无人举荐自己的无奈。诗人运用王莽与甄丰的典故,希望能得到君王重用,实现理想。


全诗一气呵成,选取物象之精准,意象之深美,用典之自然,无疑使之成为大暑季节最美的一首咏气抒情诗。其意境,几乎直追曹公《短歌行》,司马光的诗歌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大暑之夜,读了司马光的这首大暑诗,是不是为自己“求田问舍”的小情怀感到羞愧呢?心中有浩然之气,自然就不惧暑热。愿我们也能闻义徙,闻过改,做一个志存高远的“夜半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暑节气,赏析司马光的《六月十八日夜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