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农村

近日读贺雪峰关于农村的书籍,深有感触。我们读书工作背井离乡,离农村已万里之遥,可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可我们却慢慢将它遗忘,我们不关心她的发展与将来。

作者调研了华中,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农村现状。长三角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农村慢慢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城镇工业及其发达,从而有着完全不输城市的生活体验。而珠三角地区的农村靠着大量的建厂,土地转变为厂房,收取大量租金,进而实现农村的富裕。而华中地区农村无工业,也不可能出租土地,造成大量的人员流失到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进而农村完全形成老少的格局完全凋敝。

可是华中地区农村凋敝却不代表华中农村已经完成城镇化,华中农村却有着其必然的作用,书中作者称之为蓄水池。华中地区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只是城市的候鸟完全不能转变成城市市民。第一代农民工大多出生在70-80年代,前往发达地区转变为体力工作者,以没日没夜的工作换取高于农村工作的收入,脱离身份的限制而达到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均价。可是他们在城市工作一辈子却大多数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和退休金,没有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任何福利,当他们不再能劳作,城市就毫不留情地抛弃他们。而只有回归乡村才能以最低成本度过晚年。如果没有乡村,年老的他们或许只能在城市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寒风中死去。

农村的土地休养着70-80年代农民工经繁重劳作摧残的身体和麻木的灵魂。而由于乡村整个70-80青壮年的缺失,乡村的发展就是无从谈起,90后的农二代就必然面临着和70-80农一代一样的道路进城打工。

农二代有着农一代一辈子留下的积蓄,可是当他真正要在城市定居时,城市的房价就将农一代在城市赚取的利润席卷一空,甚至还需要自己的一辈子,才能在城市居着有其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房地产的增幅远远高于工资的增幅,所以数十年的辛苦劳作一朝就被化为乌有,而早早拥有房产的就能享受房产的飞速升值,而过上食利的生活。拥有房产的人只是随着地区的发展,就将外来人口数十年的积蓄收割殆尽,哪怕这座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也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或者有的农二代依然选择和父辈完全一样的老路,在城市工作却最后回到乡村。

可是农一代的背井离乡已经造成农二代成为留守儿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量的农二代本来就是留守而成长中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留守的农三代又将如何? 

教育在不断地内卷,对受教育的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如果出现留守的三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加渺茫。同时也伴随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断拉大的差距,农村教育越来越差,留守的农三代只能依然低学历从事低端工作,难以实现上升。也会一直造成留守儿童,儿时父母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贫乏,只会形成教育的贫困,对社会的认同感必然降低,暴力和犯罪上升。如果这样一直持续下去,只会造成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阶层固化,农村人口彻底沦为城市的低端工作者,在城市辛苦劳作,然后无力劳作回到乡村自生自灭,一代复一代。人与人同为人,却有着不可割裂的鸿沟。

部分地区的先发展,然后进而欠发达地区的人员前往工作,从而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得到提升。可是发达的地区吸引海量的劳动力,却开始猛升地价,用地价将无资产数打工人十年的心血收割一空。先发达的地区虹吸大量人口,更加造成欠发达地区的凋敝,欠发达地区工作机会的缺少,从而被被迫再次前往发达地区。一是资产的增值远高于劳动的收入,二是发达地区虹吸越发达,而不发达地区越不发达。

希望以后农民工也能实现工作和生活所在地的统一,而不再是背井离乡,如同候鸟一样居无定所。

你可能感兴趣的:(城镇化——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