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青春片剧作的配角分析

1.电影条目

《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海报

先吐槽一下这个名字翻译。

导演/编剧:约翰·卡尼

类型: 青春/剧情 / 爱情 / 音乐

上映日期: 2016

2.内容简介

        从剧作角度,来解读本片当中的配角作用,即长主角6岁的兄长——布兰登。个人认为这个角色是本片剧作层面最大的亮点。


布兰登剧照

3.人物小传分析

        我们先来简单罗列一下影片当中比较明显的、关于布兰登这个角色的人物定位。

      (1)姓名:布兰登

      (2)性别:男

      (3)年龄:22岁左右

      (4)出生年月:大约在1960年左右

      (5)出生地点:都柏林沿海界线的边陲小城     

      (6)学历:大学肄业

      (7) 职业:目前闲散在家,并未就业

      (8)爱好:摇滚乐,抽烟,臭贫

      (9)特长:对音乐有一定的天赋,有非常好的音乐评判能力。

      (10) 外型:身材略显粗壮,穿着极其随便,长发胡子蓬乱,烟不离手。

      (11)性格特点:嘴硬心软,情商极高,对待家人外表带刺,实则内心柔软且温柔。

      (12)梦想:重回音乐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13) 家庭关系:都柏林典型天主教家庭,父母关系极其紧张,非独生子女,是家中长子。有一小他6岁的二弟,还有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三妹。

      (14)重大经历:成长在摇滚乐鼎盛时期,玩乐队、写音乐,学习成绩不堪入目也无心学习,打算追求音乐的自由,辍学本想去靠音乐生活、浪迹天涯,无奈却被母亲发现有离家出走的迹象后,及时阻止住他。在跟母亲的情感关系上有复杂解读。

【分析】从以上罗列我们可以大概总结出这个人物形象:有音乐天赋却并无平台发挥,嘴硬心软,外表邋遢、毒舌、啃老,内心仍然对音乐和家庭都有所坚持,在等待时机。

  布兰登兄长在影片当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罗列为以下几点:

(1)在音乐领域,成为主角康纳的第一个创作导师。

        康纳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小男生,他虽然有写词文笔上的天赋,但生性软弱怯懦,还无法跟音乐结合起来,甚至从没有写过歌词。但他的哥哥布兰登却是浸淫在摇滚乐鼎盛时期成长起来的成熟男人,并且有一定的音乐品味,还有过实战经验。康纳将哥哥布兰登随口点评的几句话复制给别人听,就能以不错的音乐品味得到同龄人的赞赏与追随。

        同时,在弟弟康纳进阶音乐的每一个阶段,哥哥都以音乐老师的身份出现,来给弟弟康纳和他的同龄人布置“家庭作业”,推荐他们比原先难度更高的唱片,激发他们更好的创意和更复杂的旋律。如果说唱街乐队有一个叫做“国师”的头衔,非布兰登莫属。

(2)在事业线上,成为主角康纳的第一个经纪人。

        康纳的乐队最初只是翻唱,但当康纳拿着DEMO去給哥哥听的时候,哥哥严厉斥责了他,翻唱是没有未来的,只有原创才能真正做出好的音乐,并且被金主所接受。许多年轻的音乐人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在成长的道路过程中没有坚持原创,也许是因为不够自信,也许是因为翻唱可以赚点快钱。但对于哥哥布兰登来说,他早已经历过这种阶段,所以他明确且严格要求弟弟,不需翻唱,只做原创才有未来。这对于康纳的成功之路来说,无疑是最为高效的指导。

(3)在家庭矛盾方面,成为主角康纳的避风港。

        康纳和布兰登的父母一直矛盾不断。哥哥布兰登把他们父母的这段婚姻解读为“两个天主教徒纯粹为了合法做爱而走到一起,而且谁都不爱对方”。但布兰登比康纳大六岁,父母婚姻的糟糕状态来说,布兰登承受得要比康纳多得多。但布兰登虽然经历了这些,却成长成为一个能为弟弟遮风挡雨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跟父母一样的“怨气喷射机”。这么好的兄长,才能让弟弟康纳得以健康的成长。

        以下是布兰登和康纳得知父母要离婚后,他们兄弟俩之间爆发的争吵。

哥哥布兰登的怒吼台词段落

        最后两句翻译有些偏差,结合前文来看,哥哥布兰登此刻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我他妈是一个怨气喷射机,你就不会这么健康长大了。”

      两人在这里争吵完后,哥哥布兰登第一次开始到处砸东西。弟弟康纳从未见过这样的哥哥,于是他立马吓得冲去厕所里开始大哭。这一刻康纳才能够明白,自己是如此的幸运,原来自己并不能指责和蔑视哥哥对生活的颓靡态度和对音乐的中途放弃。有太多来自家庭矛盾的长枪利箭所带来的伤害,都是哥哥冲在了前边。

4.人物功能解读

        好的青春片总有一个视点,是主角以外的、更为成熟的视点来解读影片当中的其他人物。这个视点用来补充主角作为少年看待这个世界的盲区。如果缺了这么个角色,青春片很容易成为“毛头小子反抗成人世界的无病呻吟”。

        这就好像,十几岁的时候,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见解十分狭隘。

        如果拿手电筒来举例,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只能是认识世界的视野,只是激光笔的范围,只能在墙上打出一个小小的亮亮的光斑。等我们三四十岁的时候,认知的世界逐渐开阔,我们的视野就变成了LED照明灯组,我们可以照亮一大片墙面。

        在创作青春片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以主角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为主要视角来讲述问题,那么我们只能站在十几岁的视角来解读这个世界。但这会让整部影片显得闭塞,因为十几岁少年看待问题是十分浅薄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更成熟的角色,来站在主角长辈的角度,帮助观众理解更为全面的人物和事件。

      再举个例子来说,在十六岁少年——主角康纳的眼中,懦弱的父亲、出轨的母亲是他无法理解的事情。父亲为什么如此不中用,母亲为什么要有外遇呢,他们就不能好好过日子吗?既然都结婚了为什么不能继续爱下去呢?他不理解,所以他抵抗、叛逆、不尊重父母,认为他们疯了。

        但此刻,哥哥布兰登却站在了比康纳更为全知的角度来告诉观众、也是告诉康纳,为什么父母婚姻不幸,是有原因的。哥哥这一刻便充当了补充青少年盲区的工具,同样也成了确保观众能与少年主角达成共情的工具,确保观众不会因为主角康纳的无知而对他这个角色产生厌烦。

        以下为哥哥对弟弟解释,他们的妈妈为什么会出轨的累积因素。

哥哥布兰登眼中的妈妈

        从台词中我们可以明白,哥哥布兰登对母亲的观察已经不仅是一个青春期少年的愤怒了。他渐渐开始理解,父母的人生跟自己一样,是需要光彩与变动的。若日复一日的生活将他们磨平,他们自然也会逃离。于是父母的圣人光环在此处从弟弟康纳心中去除,这也为后文中,康纳离家出走时,走到熟睡的父母面前,轻轻对他们说他爱他们。

        在主角的视角中,通过哥哥这个角色的解读,他重新爱上了父母。在观众的视角中,通过哥哥这个角色的解读,他们放下了对主角少不更事的愤怒。

        而在影片的最后,弟弟康纳要与女朋友开着小船冲向英格兰时,他们去找哥哥开车载他们到达码头。这场戏的意义在于:配角完成了他最终的使命,为主角到达梦想的终点助最后的一臂之力。

        在目送弟弟开船滑走后,压抑过久的哥哥布兰登,在路边高兴地手舞足蹈,乱喊乱叫。从剧作角度来说,一个配角完成自己的使命,其实就是推动火箭升空的燃料壳儿。但在那一刻,布兰登这个角色的命运却也非常容易打动人心。他以后的路会让人不禁联想,他可能会如愿以偿地把烟戒掉、重拾吉他,再杀出一条血路吧。

      【总结】21世纪影片的剧作方面开始呈现一个特点,就是影片的主题矛盾与戏份开始越来越多地从主角身上拿掉,积压到一个重要的配角身份上去。传统的剧作模式要求主角、主题、高潮戏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比如《战狼2》,很多人觉得吴京饰演的男主角用手臂撑着国旗一路开出来那场戏显得有些夸张和搞笑。因为男主角、动作、爱过主题、高潮时间全部统一在了一起,这是传统剧作的经典模式。但是现今看来,观众已经渐渐发生转变。将主题和核心矛盾转移到配角身上,是接下来剧作发展越来越明显的趋向。

        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青春片剧作的配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