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五)

      文/大漠之风(董树芳)

图片发自App

    (接四)

      如果说高中时的读书还有点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羞答答,因为毕竟大气候还是考学,考学,考学,自己的离经叛道总是不太理直气壮,那么到了大学就可以说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肆无忌惮了,那份儿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还在血液里流淌着呢。

        刚入学时,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校图书馆在哪里。记得那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几位同学爬上了还没开始投入使用的新图书馆大楼,站在高高的楼台上,真有一种“可上九天揽月”的气派,那种感觉用“心情澎湃”这个有点儿矫情的词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那个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看书与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新图书馆大楼没有投入使用前,校阅览室在政史楼二楼一个不大的房间。每天晚饭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抢座,虽然当时去阅读的人并不是太多,但每一次都怕错过。阅览室里的杂志种类也没有多少,但我还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什么都好奇,天文地理文史哲,什么都看,那时的我就像是一棵久旱之后的小树遇见了甘泉,恨不得一下子阅遍自己能看到的所有书籍。

      大概是因为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第一个抱着笔记本到门口等侯的缘故吧,平生第一次引起了一位英语系男生的注意,于是发现,小说里的故事情节还真的在现实中可以上演。

        那位仁兄长得确实很帅,可惜那时的我不是外貌协会的。记得他第一次用英语和我打招呼,我竟然没给面子,说了句“对不起,我是中文系的”。可他好像并不觉得尴尬,反而很诚恳地让我给他推荐书,一谈书,我的傲气便没了,很认真地听了他的需要,然后给他推荐了自己认为比较适合的几本。

      说句实话,他真的很有才气,画一手好画,歌唱得也不错,标准的男中音充满了磁性。无奈他的浪漫情怀用错了地方,读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第一次因为停电他约我去操场散步的时候,可能是太急于表现吧,满嘴的名人名言却又总是张冠李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华而不实,所以,大学三年,无论他制造多少惊喜,对我来说也只是惊而不喜。从他身上我唯一体验到的就是读书是为了内心的丰盛和满足,而不是给自己披一件华丽的外衣。

      大学生活给了我充分的选择自由,同时也第一次满足了我对书的渴望。每天除了上课,最幸福的事就是去图书馆阅览室。新大楼投入使用后,感觉每天都是在过天堂一般的日子。那个时候的我,好像没有女孩子对服装首饰的那份儿渴望。妈妈给我买衣服的钱,大多都买了喜爱的书。隐约记得学校有一个卖书的地方,不是太大,每当有新书到了,都要去淘几本,给很多同学留下的印象是我好像不该是女孩子,以至于临毕业时,我也去市里买了一件那时流行的藏蓝色百褶裙,一个奶油色小挎包。美美地好像第一次要展示一下自己女孩子的魅力,没想到的是碰见一位平时对我很好的男生竟然朝着我吐了一口吐沫,并且跟了一句“堕落。”让我一时有点茫然,“我怎么就堕落了呢?”但很快我就能明白什么叫爱之切,恨之切,因为爱书,很多时候我自己都忘了我是女孩子了,突然一改变,确实有点反差太大。

      生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在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是小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爱恨情仇的情感经历给我展示了一个和现实不一样的世界。

      到了大学后,最初也是喜欢看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中外名著都是那个时候看的。可是后来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男生,他的理想就是将来当一名优秀教师。大概是爱屋及乌吧,曾经因为考上师范院校而痛哭了几天的我,竟然也放弃了自己的作家梦,发誓将来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于是,我的阅读方向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小说转向了专业方面的研究。

      为了梦想,为了喜欢的男生,放下了挚爱的小说,开始大量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在图书馆,借阅了很多专业大咖的著作,一本一本地啃读,并且分门别类地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竟然感动了一位同学,送了我一个二百页的笔记本。到毕业的时侯,读书笔记竟然记了二十几本。

      回头看,所有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青春年少时的一场柏拉图式的暗恋,带给我的却是一笔无可限量的精神财富。

        三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对唐诗宋词的挚爱,对传统文化的喜好都是那个时候埋下的种子。

      有一天突发奇想要考研究生,班里的文娱委员和我前后位,他说要做到有把握,就要报考冷门。于是,帮我选择了在很多人眼里枯燥无味的古文字学。接着就是夜以继日地学习,他通过一位老乡导师,帮我找到了报考古文字学的所有书单,记得有二十几本,全是什么《古文字学导论》,《古文字类编》《说文解字》等类型的书,读这种书真的就是一个字:“啃”,那个时候,我竟然啃得是有滋有味。可没想到的是当我啃得差不多的时候才知道,专科学历是不能直接报考研究生的。虽然难受得差点一屁股坐到地上,但那段经历却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古汉语基础,对古文字的研究收获的不只是文字知识,更多的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体会到,读书带给我的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

      大学三年,除了上课,很少会在教室复习课本知识,这也让我不得不在课堂上就去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过,偶尔也会偷偷在老师讲课时看其他书。但读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带给人的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记得一次古典文学的考试,前面的试题答得很顺利,可最后对一首宋词艺术特色的分析题让我浑身冒汗,头脑里一点印象都没有。没办法,只好凭着自己对那首词的理解自我发挥。考试一结束,赶紧问同学,同学说老师讲过啊,我拿到答案一看,艺术特色一二三四,一条没对上。可是考试成绩出来后,我竟然只比第一名的92分少了0.5分。老师对我的分析投了百分之百的赞成票,那一刻我得到的不只是一个高分,而是对我读书的一种肯定和自我认可。

      大学生活确实让我过了一把读书的瘾。图书馆里的大量藏书,阅览室里的各种杂志,在我眼里都是如钻石般的宝藏。那个时候除了生活费,花钱最多的就是买书,订杂志。《读者文摘》《文史知识》《红楼梦学刊》等杂志,毕业后还订阅了好几年。那个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小说是《收获》杂志上首发的《张玉良传》。女画家张玉良的传奇人生让我体会到,一个女人即使遇见一个爱她的男人,但真正成就自己的最终还是自己的努力和才华。爱情可以救你于水火,但无法包你一生美满。这也是我走进婚姻后从来没有放下学习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老辈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有点儿急功近利的嫌疑,但读书真的可以让灵魂升华,它带给人的不是世俗的荣华富贵,而是内圣外王的气度和格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