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棵天堂树,从水泥地里长成参天大树

    我的第一篇读书笔记就从《布鲁克林有棵树》开始吧。

    我记得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妹发来信息,问我在干嘛,我随手便把书的封皮发给她,她说书名不对,应该是布鲁克林有很多树。她是个可爱的姑娘,她说的对,但在弗兰西住的院子里,有棵天堂树,不管他的种子落到什么地方,都会长出一颗树来,向着天空,努力生长。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长出来的树,后来它被人砍了,被人堆在树桩边焚烧了,他们希望这树连同树桩一起烧掉,化作一团篝火,可这树居然活下来了,此后什么都摧毁不了它。

    正如故事里的小女孩弗兰西。

    故事发生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一个爱尔兰的移民家庭里。父亲约翰尼没有固定工作,在一家酒吧做伴唱,母亲凯蒂是个清洁工。母亲偏爱弟弟尼雷,总是把好的留给弟弟,父亲爱着弗兰西,但因酗酒时常神智不清并且早逝,在这样贫瘠的环境下,因着精神的富足和爱的不缺失,小女孩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实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升华。这讲诉的是个各类情感碰撞的故事,不时无声但却很有力地碰撞着人心的柔软之处。

  我摘抄了一些片段,我们来感受下。

  弗兰西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想要改变孩子往后的人生,就去问自己的母亲,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秘诀就是读书写字。你识字啊。你可以找本好书,每天给孩子读一页。一天不落,一直读到孩子自己能读书为止。到了那时候,可以让孩子自己读。我知道这个就是秘诀。”

  “有两部好书。莎士比亚式好书。听人说,书上写尽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类知道的所有的美,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生命,都在这书里记着呢。听人说,这些故事都是能拿到舞台上去演的。我从来不认识任何看过这好书的人。但是听我老国家的地主说,这书里的有些内容都能当歌唱呢。”

  “另外一本是新教教徒看的《圣经》。

  这个不识字的老人是睿智的,在圣诞老人这个问题上,凯蒂问她说圣诞老人是不存在的,如果孩子长大了明白事理,那时候发现自己撒谎了,会很失望怎么办。

  “这就是开悟啊。自个儿开悟这不是好事吗?首先全心相信,后来又不相信,这也是好事。这样七情六欲变得更饱满,更绵长,跟着一起长呢。等她长成了女人,要是有人对她不好,让她失望,她都经历过失望了,这样也就不会经不起事了。教孩子的时候,别忘了苦难也是好事。苦难磨砺人哪,让人性格饱满起来。”

    弗兰西喜欢闻咖啡的气味,她总喜欢一只手握着咖啡杯子,享受着咖啡的温暖。她时不时还去闻一下那又苦又甜的味道,饭后直接倒进洗碗池。她的姨妈们总会数落她的浪费,妈妈却解释说

“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觉得倒掉比喝了好,那也只好随她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浪费点东西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

    这个家庭的教育和母亲凯蒂的格局,让我们弗兰西日后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的父亲约翰尼虽然酗酒早逝,但是对弗兰西的爱也未曾缺席。

    弗兰西和父亲走在街上,看到妓女在招揽客人,问父亲她是坏人吗。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坏人,有很多人只是运气不好罢了。”

    弗兰西看到有人偷了鸽子掉了眼泪,觉得可怜的鸽子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父亲安慰她:“或许各自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呢。它要是不喜欢新鸽子群,鸽子笼打开的时候,它会飞回去找鸽群呢。”

  这也是个爱与治愈的故事。父亲死后,母亲意外的发现自己怀孕了,家庭的生计出现了问题,开学后,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只有一个人可以继续上学,而另外一个人则要担负起养家糊口的任务。母亲坚持让尼雷继续上学,这伤害了想要继续上高中的弗兰西的心。在母亲生产的那晚得到了和解,她想“她不像爱尼雷那样爱我,可是她更需要我,我想被人需要和被人爱一样好,或许更好呢。”,我想告诉小弗兰西,一个人只有在爱你的时候,才会需要你。

  她的母亲,她的父亲,她的茜茜姨妈,每个人都被贝蒂斯密斯塑造的性格饱满,各有各的人生,各有各的感悟,闲来随手翻阅,在某个不起眼的对话片段里,也能读到不同的人生。

  我想看一本书,它的某句话让你有收获,对你当下的某个困境有帮助,那它是成功的,倘若你再次看它的时候,又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它是优秀的。

  我们用一句话来结尾。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 贝蒂 史密斯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棵天堂树,从水泥地里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