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追梦人,都不该错过这本“疯魔”的个人史

题记: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一辈子只为一颗珍珠》,以为是一本企业为营销产品而出的书。如果不是友人寄过来,自己不太会掏钱去买的。不成想,却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一位可敬老者“不疯魔不成活”的黄金时代,还有新中国最初那段艰难岁月里最闪亮、稀有却足以让一族一国不败不灭的气质与魂魄。

这本书,是一位70岁老者的人生采访录。

老者,叫沈志荣。在中国尚还闭塞的20世纪70年代,这个名字就已经名扬海外。

他从一个小学文化的渔民起步,研究出了失传已久的人工育珠方法和三角帆蚌繁育技术,让浙江一个小县城的珍珠产量抵过当时的珍珠大国日本全国的产量。更让人钦佩的是,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搏命”实验出来的技术分享给全国同行,让中国一跃成为产珠大国,产量占到全球90%。

当时的媒体,形容他为“珍珠大王”。而他,也真的用一生的时间沉浸在珍珠的世界里——不只是“沉浸“,而且在其中融入了一种近乎痴狂的专注与执着,就像曾经同村人形容他的那样,“都疯魔了”。

1

一个“疯魔”的人——沈志荣

沈志荣的“疯魔”,贯穿始终。

最初利用自然生长的河蚌培育珍珠的时候,沈志荣一没基础,二没工具,也缺少学习的渠道和书籍,但还是接受了公社的任务,一头扎了进去。冒着酷暑,他花一个月从河里面捕捞河蚌,又耗费一个月没日没夜想招,用土办法给它们做育珠植皮手术,一做就是上千个,一直做到腰酸背痛视力模糊。

辛苦付出,结果却不如意。几千个河蚌最后只活下来二十几个。但还是坚持把幸存者放回到河中,细细做好围栏。后来,它们结出了那珍珠囊。两年后,沈志荣收获了生命里第一批珍珠。

那以后,他的珍珠生涯再没停息,而且总是在“疯魔”的状态中一路奔竞,步子总是比市场快一步。

因为他慷慨的技术分享,全国各地的珍珠产业都迅猛发展。当各地都养珍珠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人工繁育三角帆蚌,解决育珠河蚌资源稀缺的问题。而当中国成为珍珠大国,珍珠产量飙升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价钱下滑的前景,转而进行珍珠深加工。

当中有太多细节与故事,让人被他的专注、执著或者说“疯魔”击中。

比如为人工繁育三角帆蚌,他花费了六年时间,记录掉三大本观察日记。反复失败、村民指着鼻子责难反对试验继续、神经衰弱、多病缠身,所有都没能让他退缩。一度,为了挖出一个养蚌池,疲累的他一头栽倒在泥地里。

最危险的一次,是找寻碾磨珍珠粉的锤片。他尝试了能找到的各种材质。那次他把高碳钢制成的锤片放进粉碎机,试着碾磨珍珠粉,结果因为高碳钢太脆,一下断裂炸碎了,碎刀片满屋子飞,屋顶都被砸出了窟窿,差一点送了命。

诸如此类的故事,不一而足。透着书页,你能感受到沈志荣,或者说以他为代表的那一辈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企业弄潮儿的精神气质。

相比今天这个知识与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他们的创业缺乏外在技术与资源的支持,他们更多的是凭借心中那一股信念和愈挫愈勇的“笨办法”。然而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一种现实,让他们摒除了三心二意的杂念,无论做人还是创事业,都更逼近禅宗里所说的“念兹在兹”境界。

而这,也许正是这个时代需要认真反思的东西。快速迭代、风口日变的情境里,你是不是能准确判断趋势,然后低调扎实地推进?三步一计和一步三计,前者真的就过时了么?

“疯魔”,当作前辈的注脚,解答,留给有心的人。

2

一个时代:计划到市场,

原来有如此生动又智慧的博弈

一切历史都是个人史,商业史亦然。

中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那个众多国人记忆中、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记忆里早已抽象化、标签化的时代,国家发展的路径从来都不是一道道直截了当的中央政策及其执行,而是曲折反复、伴随着博弈与破除阻碍的螺旋上升。

在那个时代转型期,民间探索与尝试或蠢蠢欲动、蓄势待发,或蓝图在胸、只欠东风;但顽固难化的旧有观念和短视趋利的官僚做派总会抛出意想不到的阻力。当年的沈志荣从没妥协依附,今天的沈志荣也未曾避谈。

那一次浙西某水库的事件,读罢尤其让人心虚激荡,拍案而起。

90年代,随着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养殖热潮在江浙各地兴起,能用来养殖的封闭池塘也越来越少,沈志荣决定跳出德清的范围,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水质更好的养殖地。

几次失败的尝试后,他找到了浙西某水库,一个环境优美、水质适宜的理想养殖地,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合作意向,收益四六分成。没料想,等河蚌结出珍珠后,合作方出尔反尔,当地某部门反悔,想要终止合作,独自享受全部收益。

事情让人措手不及、愤怒不齿,沈志荣却淡定地放出“大招”——他召集大队所有人,趁夜出击,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水库里的河蚌连同设备和技术支持全部弄回了雷甸。

第二天一看,没有技术、没有会产珠的蚌,当地政府傻了眼,项目没法继续,最后不了了之。这批原本需要跟人四六分成的珍珠蚌,后来产出的珍珠卖出了400万,全村人乐开了花——那可还是90年代初。

与官方博弈、与研究所的专家死磕自己实践出的养殖方法更科学——这样的故事,沈志荣有很多。

规则也好,技术发展也好,需要官方、民间各类主体双向甚至多向去遵守与维护。在法律范围内,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理所当然地超越或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也没有哪一方应该逆来顺受地依附。

这个在如今看来显而易见的道理,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却是艰难又艰难,也很少人能明白懂得的,但那个年代的沈志荣却懂得。这种懂得和运用,究竟是天赋性格,还是在长期的梦想坚守里生发出的魄力?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与理解。

唯其不变的一点,身为最早破冰市场的一代人,于今人而言,沈志荣的一言一行,就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注脚。

3

一个品牌:国产还是国外,傻傻分不清

欧诗漫这个珍珠品牌,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亦或是合资的?恐怕很多人跟初读这本书的我一样,傻傻分不清。

欧诗漫,是沈志荣创办的品牌,早在90年代初就进行了工商注册。这个听起来有点“崇洋媚外”的名字,其实有一个完全东方的源起。

欧诗漫,OSM,是拉丁文osmanthus fragrans 的头三个字母,这个拉丁文的意思是“桂花”。

在沈志荣的故乡,桂花和珍珠的渊源颇深,关于它们的神话传说,是沈志荣的儿时记忆,也最早埋下了他的珍珠情结。

在那个浪漫的传说里,每到十五月圆,月亮上的神仙就会拿锯子锯桂树,锯着锯着,月桂树屑就会掉下来,河蚌张开嘴吃掉了这些带着仙气的树屑,天长日久,树屑变成了珍珠。

每个品牌,在那些商业营销的表象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源起故事和岁月沉淀。对沈志荣来说,欧诗漫这个名字标注的是贫苦岁月里的最初梦想,也呈现了人生巅峰时向国界以外张望的国际视野。洋气的名字背后,是要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期许。

在90年代就有一个国际品牌梦,这已经够赞。而相比于现在许多在风口上的创业故事,总觉得老一辈的故事里多了一份脚踏实地的真实表情,少了一分天花乱坠的浮夸。时代再是变幻,风口任其翻新,“专注”二字永不过时。

在品牌的发展路径上,沈志荣对欧诗漫的今天与未来,同样还是坚持“专注”二字。他不要做那种什么都涉及,什么都浅尝辄止的“八爪鱼”企业。

他当上雷甸村书记后,“丢”掉了村里六个产业,只保留养鱼和珍珠;2004年,他说服股东和高管,让已经是规模化集团公司的欧诗漫清离了无关产业——当时他们投资的许多时兴产业,带来了不少盈利。

判断、选择,然后专注,断、舍、离,这几乎是所有百年企业的精神内核。对企业如此,对一个人的人生路径与价值选择,何尝不是这样?

这本书所带来的,远不止于一个品牌的历史。

想起儿时父母所在国企的家属区有一个内湖,曾经有一段时间养满了一排排整齐的珍珠。

那个小湖,也一度是我夏天游泳嬉戏的地方。因为养了珍珠没法游泳,我还不爽过一阵子。未曾料想,这些珍珠的背后,是一个弄潮儿好不容易钻研出的技法以及引领过时代潮流的产业。

谢友人寄书,是以为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追梦人,都不该错过这本“疯魔”的个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