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策略?

“策略”是很多课题或论文题目中的高频词,运用非常广泛,大有非策略不课题、不论文的倾向。但围绕这个词语的论证却有窄化其内涵与跑偏的现象,要正确理解“策略”,就需要弄清楚其含义、相关因素与边界。

一、什么是“策略”?

策略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早,最初与军事有关,与谋略、计策、斗争密切相关。而后被借用到社会各行各业,当然,随着其应用范围的扩大,意义也随之变化。

到了教育领域,说教学策略、学科教学策略、班主任管理策略、学校管理策略的时候,策略已经类似于广义的教学手段了。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把策略就理解成了手段策略与手段是有区别的。策略指的是人们在应对将要进行的实践活动时,为了顺利、高效、巧妙的完成任务,而拟定并最终采用和足以产生实效的一系列措施或办法。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基本教学方式,包括听、说、读、写、模拟、演示、展示、要求八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从定义可以发现,策略的特性是顺利、高效、巧妙。手段是基本的、常规的、一般的。所以,策略高于手段,但以手段为基础,是对手段的升华。这里的升华的意思更倾向于创造,具有个性化风格。二、与策略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教学策略,其中包含五个基本因素:一是教学的理想,即追求教学的科学化;二是教学的目标,即直接通向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教学的原理,即暗含策略制定者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四是教学的行为,即实体是教学的程序化设计和教学的操作技术;五是教学的评价,即在使用中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策略与教学理想(追求教学的科学化)有关,是在强调教学中策略使用的科学化,策略不是心血来潮的我行我素。教学理想就是理想的教学,理想的教学总是教师顺利、高效、巧妙地组织教材、学生、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结果。教师更像是一个帅才而非将才,须具有运筹帷幄之能耐。

策略与教学目标有关,策略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目标总是以结果的形式呈现,策略直指结果,不能得到结果的不叫策略,最多也就是实验或者尝试。

策略与教学原理有关,策略是个性化的东西。策略体现的是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教学原理,进而采取行动。甚至,策略体现的就是教师个人的基本观念、思想、主张、情感倾向等。策略总是与特定的对象、独特的问题和个人的性格、性别、年龄、健康等密切相关。

策略与教学行为有关,策略属于长期记忆中的过程性知识,但离不开事实性知识的支撑。策略的生成与一个人的案例储备和大概念的多少有很大关系,空空如也的大脑是很难生出有效的策略的。

策略与教学评价有关,其意义在于对策略的修正。教学评价相当于策略的灯塔,策略是抵达灯塔的最优线路。

与策略有关的这五个方面,应该成为涉及策略的课题自我检验的五条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