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创:卯卯劲
愤怒的小鸟有多怒?被剽窃一次你就能体会了。
(一)剽窃的定义
你有过被剽窃的经历吗?
百度给的定义比较简单,是指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掠夺。维基百科则更为细致,不算剽窃范畴的也做了示例,同时将原创的权益做了更多阐述。感兴趣的可点击文字进入链接了解,这里不过多展开。(维基百科:抄袭)
各行各业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在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剽窃,在此我抛砖引玉一下。
我最早被剽窃的经历,是十多年前开某宝店。那时直接去厂商进货,由于是外贸厂商,是直接出口的不做国内代理,所以没有现成代理素材包的,需要自己进货拍照修图量尺寸,想好文案后编辑上架商品。印象很深刻一次很喜欢的一款出口日单,自己拍的图片加上200字以内的产品描述,一上架就动销。
但没多久,就发现有人原封不动抄袭我的页面,连描述的文字都不带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然后卖更低的价格。再后来,又有一个。难怪我看后台浏览数据从销售后就没起色,浏览深度可以,就是没转化。
这就属于剽窃行为的一种,直接损害原创者的经济利益。在某宝一度猖獗。一开始无法举证,更气人的是,剽窃的人还很流氓理直气壮,“大家都在卖一样的东西,凭什么就说图片文字是你的产权呢?”
一个有销量但价格较高,和一个没销量但价格较低,用户肯定是先看有购买记录的看评价如何,觉得好了再去找价格更便宜的替代品。又便宜又有好评那就两全其美,所以也催生了刷单。
这只是小小案例,也没什么耿耿于怀。基于用户“永远在寻找更优替代方案”的消费行为,我发现可以延伸出一些同质现象,比如KOL收的广告费,比如某些社交平台上的内容电商商品生命周期之短——冲动消费是短暂的,用户看到一篇内容心动为商品买单,当他想要第二次购买的时候,很大概率会通过其他头部电商平台寻找比之前更便宜价格。对于内容输出者而言,如果不以广告费的形式收取,仅仅是按销售分成,长时间便难以为继。
毕竟影响成交的线上因素很多,但不管是否成交,广告是已经发出去了,这样一来原创的内容如果没有成交量做支持,那它就显得毫无价值。
以这个延伸角度而言,可以剽窃,为什么要原创呢?
(二)剽窃的领域
近两年短视频走上了最强劲的风口,一个拥有上千万粉丝的大V号,基本是由团队进行运作的。大号被小号抄袭内容,从A平台的A大号,B小号给抄袭到B平台上。你能说它剽窃吗?判定起来非常困难,它只是拍摄内容抄袭了,演员换了,场景换一个类似的。
剽窃者游走在侵权与不侵权的边缘,叫“打擦边球”。
技术领域的剽窃更是不胜枚举了。之前有位行业资深的友人跟我说,“我发现近代中国几乎没什么技术创新了,深圳的腾讯,杭州阿里,上海美团几大互联网公司,他们算科技创新吗?并没有”。我对他的观点感到吃惊。
如果真研究起来可以独立多篇论文了。但是万物通于一理,通过文化传媒领域我发现了,不仅没有创新,基本就是东抄西借,模式化快餐式文化大行其道。天下文章一大抄,身在其中,你不抄就是不入流。更别说像中国四大名著一样能流芳百世的伟大经典著作了,四大名著的作者要是在当今,开始写第一章,就已经进入剽窃者的监控范围了。何为“剽窃者监控范围”?在第二部分我会进一步说明我的观察。
(三)剽窃像出轨,越偷越爽。
但凡有新事物的兴起,谁在新领域里做出了一点好的苗头,便开始有庞大的剽窃大军。
在剽窃横行的现象背后,是什么群体行为在推动呢?
看到下面这张图片,不禁让人背脊发凉。这是1991-2012的统计,虽然时间有点久远,但说明了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的前20年,代表创新与认知的高等教育,在剽窃上竟然是国际上的领头羊。这里还只是计算论文的剽窃,也就是学术界的剽窃率。与学历、职称直接挂钩这么重要的论文尚且可以剽窃,这些人他们所从事的,他们所影响的各行各业,他们的行为复制,剽窃一下又算什么?细思极恐。
当然,有人会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缺乏经验,需要向先进者学习。学习是肯定需要的,但用这个理由来剽窃说得通吗?
前面我们知道了剽窃的定义,“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也就是向先进者学习,人家当然欢迎。但是却没有说明用了谁的观点,采用了谁的作品引证。直接把人家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就构成了剽窃。就是要创作者说明哪些是自己的。
原创者想要走好原创这条路,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诚实。
利用改革开放学习经验作为借口的,无法成立。而剽窃者剽窃、盗用的侵权行为,就跟男人出轨一样,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它并非今天明令禁止,明天就“天下无贼”。
剽窃不被抓,就像出轨偷情不被抓包一样,人的心理有一种奖励机制,会推进出轨者继续出轨。如果出轨者(剽窃者)没有遭受严重惩罚,没有让他遭受因出轨(剽窃)损失惨重,他会继续出轨(剽窃),根本就停不下来。
所以,在一个剽窃横行、山寨成风、侵权无度的社会,大家不难同时发现恋爱和婚姻的出轨率太高了,根本上讲他们共用一套心理机制啊!
与之相同的还有一类人,你肯定也会深感厌恶,就是他们问你借东西你不借,会说“这么小气,不就借一下吗”,但是你借给他了,他也不会真的感谢你,好像你帮他对他的好都是理所应当的,他今天可以问人借东西,哪天心血来潮了可以问人借老婆/老公。
锦鲤,当初推火这个词的程序员,他自己都不知他如何看到的
首先可以很肯定地说:锦鲤这个词绝对不是杨超越发明,更不是从她这里火的。
那么多网络热词,我唯独提到这个词对它“情有独钟”,并不是它所象征的意义。它跟我此篇文章说的关于剽窃、侵权有什么关系吗?
这个故事得从2018年说起。
“锦鲤”是2018年的入秋之前一夜爆火起来的,大家对支付宝“转发锦鲤”肯定多少有些印象。我记得当时我搜索锦鲤为什么会火时,我看到一篇文章,它是被一位长期996的程序员,情绪低潮的时候在搜索引擎数据库的搜索热词中发现的。他说这个词的搜索量突然很高引起了他的注意,并且他发现锦鲤一词带有积极的、幸运的寓意,他灵机一动,用在了工作中。
大平台大流量,一个好词,就这样火起来了。难得我跟热点直接挂钩了,可我却没有感到那么开心,反而忧心忡忡。
锦鲤一词会被抓到高频,背后的真相是这样的。
就在这个词火的前2天,我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条巨大无比银白色闪着光芒的鱼,看上去是鲤鱼,但是鲤鱼从没有体型那么大的,要三四个人才环抱得来。所以我就开始上网搜,从鲤鱼,到中华鲟、什么鲤鱼最大、锦鲤、锦鲤有多大、锦鲤是什么颜色、日本锦鲤、白色的鲤鱼等等,换着不同的跟“鲤”有关的词在搜,起码得搜了不下15个,浏览了不同的页面不下30个。
对中国文化有些兴趣研究的人大抵都明白鲤鱼代表什么。是的,我明显感到这个梦有很强的指向性告诉我这条巨型锦鲤可能是代表现实中的谁——这只是我的猜测,所以需要更多关于锦鲤的信息,来推进证实。搜索的结果只能是线索,只有后来通过与锚定人物的接触,才完全对上号。
这个故事里,其实我只是通过搜索引擎在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没想到却成了一个热词的导火索。
你可以试着设想一下:你做了一个梦,对梦里出现的事物感到新奇,因为从未见过。然后你悄咪咪地了解,不惊动任何人。谁料,第二天就弄得全国皆知。是哪里走漏了“风声”?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种体验,就是你在微信聊天的时候,你想要的,你某一瞬间的思绪,会在你手机里装的一些APP里以信息推送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你一惊:怎么这么懂我?
好像你的手机里有三五知己,在你无聊时、失意时、烦恼时、难过时跟你对话——大部分是消极情绪的时候。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人工智能嘛。对于我这种技术小白,无法分析其中的技术实现路径,而我能预见到的是,今天机器人实现了对人类情绪的捕捉,那么明天,机器人是否可以做到对人思想的捕捉,形成他的著作?人类脑子里的构思还没来得及落笔成自己的版权之物,成了程序员编好的代码,由机器人去执行……
听上去挺科幻,也可能过于杞人忧天,但也未尝不可能,这是一条锦鲤引发的危机思考。对于原创,尤其是有特色有开发潜能的原创,犹如黑洞般的存在。
下篇,做个十年总结,探讨最大化自己原创收益的方式。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请您不吝点个赞,我会更有动力分享下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