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07.是什么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对家长说,要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好的孩子都是主动学习的,能干好工作的员工,成长快的人都是主动学习、思考、努力的人。
那什么是我们的自驱动力呢?“刚需”,就是你认为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你才会自发自动的去做。
俞敏洪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观察优秀的人,优秀真是他的刚需,要做就做到最好,起码是他能做到的自己的最好。
所以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
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如果顺着天性“懒惰”可以是刚需,“贪婪”可以是刚需,......
可以不夸张地讲,一切的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正如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刚需是什么。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更多的人是短视的,无论做什么都想“马上生效”,如果不能“马上生效”,就会选择放弃。
归根结底是急于改变现状,现状越糟,越没有积累,就越急切。积累这东西,谁也没有像变戏法一样实现它。
若把“现状”清楚地定义为“过往的积累”,我们就会明白,马上改变现状的难度,难到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地步。
我们只能做一件事,就是把当下做成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08.你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决定的?
相对“估值”来讲,“价值”更重要,在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在决定我们的价格。
有一个很好玩儿,很普遍,却少有人认真思考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会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比如说一个人给自己买手机,是为了用它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更好的联系。
但是你看看周围就知道了,绝大多数人正在用手机全方位切断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真正联系。
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需求”,只不过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它忘掉。
大部分的时候以为价格和成本相关,其实它们只是部分相关。
如果你觉得只是成本决定价格,那你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事,当然也更可能成为“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没有感动过”的忧男怨女。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做产品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
这是很朴素的道理,却也常常是一不小心就被忘掉的,最重要的原则。
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需求”决定价格(价值)。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去做,你就容易成功。
我们身处的世界,其实主要是由人构成的,当我们希望自己被身处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时候。
那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一下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人吗?
人们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是指另外一个人,作者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
他反复强调,这世界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就对这个世界越了解,你就越明白,这个世界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马克吐温说的好: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明白究竟是什么决定你的价格?是你是否被需要?是否被很需要,还是可有可无?
09.好好学习,升级你的操作系统
如果一个人没有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即便是把一些好的理念告诉他,他也听不懂。
用时髦的说法,只会“不明觉厉”,就是觉得很厉害,却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很对,但是好像“跟我没关系”。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忽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
所以人们经常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关系,这让人们错过了转折点和升级的机会。
“和自己没关系”是错觉,也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这样想就不会主动的去吸收那个观点,但如果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
所以不要再认为那和自己没关系,你认为有关系,它就有关系。
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外挂”,是天生条件之外的“装备”。
想一想看,如果一个人需要什么?就能学会什么,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开挂的人生?
但是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发现,想学了一辈子,却最终连基本的学习能力都没有,这才是终生原地踏步的根本原因。
学习能力的进阶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授的技能;第二个阶段: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第三个阶段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第一,第二阶段好理解,第三个阶段,必须自己琢磨出自己的路径和跨越方式,而这恰恰是判断你能否进入第三阶段的依据。
也就是说,你从书本上学来的,别人告诉你的,都不是你自己的,你必须把它变成你自己的认知。
你在接下来走的路当中,你的判断选择来自你自己的认知体系,就是说你自己的路必须自己走。
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但是如果你到了第三阶段,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是你不敢学的,没有什么是你学不会的,在学会的东西里没有什么是你练不好的。
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当遇到必须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人们总习惯盯着问题看。
其实能力更重要,要盯着自己的能力看,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这才是解决问题真正的钥匙。
就像猫叔在《一年顶十年》里面提到的“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自己的能力提升了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提升自己的能力很重要,那么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人那么容易放弃?我们生命中最值得拼死守护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的次数,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路径。
用今天的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反复刺激而产生强关联。
至于重复多少次,因人而异。
就比如说很多人都会开车,那么从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之后,似乎开车就内化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你的很多动作都是自动反应。
除了低估重复必要次数之外,半途而废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低估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
没有成功,也就没有机会体验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那为什么有的人又很有耐心?“心存希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希望的通俗定义是:希望相信明天会更好。再准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所以明天变得更好。
与今天那些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
我们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只能是“希望”。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
然而,“希望”就像烛光,往往非常微弱,所以它需要你的守护,你的责任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04篇,字数2806字,累计20150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