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乡村记忆》节选——时楼镇郑新庄村

编辑/朱秋霞

郑新庄行政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4千米处。东与张集镇周集村为邻,西与王坑自然村为邻,南与终兴镇朱方楼村为邻,北与丙宫自然村为邻。全村有245户,845人。有郑、孟、王、刘、陈、朱、盛、杨等姓,均系汉族。总面积1.4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0.93平方千米,村落占地0.4平方千米。

据《郑氏族谱》载:清顺治初年,郑氏九世族自曹马集迁此建新居,取名郑新庄。

沿革   1955年,成立郑新庄初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郑新庄大队。1982年撤社改乡,郑新庄大队更名为郑新庄行政村。2001年2月,撤乡设镇,郑新庄行政村属时楼镇。

民间故事

大槐树     郑新庄村有一棵约有400年树龄大槐树,有十米多高,两人合抱粗,尽管树身嶙峋,主干最上部已干枯折断,每年春夏时节依旧枝繁叶茂,充满生机。据村里老人说,有一年夏天雷雨时,一条龙围绕大树盘旋翻飞,摇头摆尾,雨停之后,村民纷纷围在槐树周围烧香磕头,以祈求老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庄往事

割麦记忆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割麦的季节,收麦前要准备好打麦的场地,把牲口套上,拉着石滚,轧上十几遍,然后等着收麦。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麦子说熟就熟,夜里三四点钟就去割麦,有时到天亮,一人就能割一亩地,然后再拿几根麦秸,搓成绳,把麦子捆起来,上午在用地排车往场里拉,拉麦也是一个不轻松的活,天气炎热,拉累了,稍微一停,热浪扑面而来,汗如雨下,等拉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把麦子铺到场上。

打场更是辛苦的活,当时大部分户都是用牲畜拉着石滚轧,麦场离得近的,就互相帮助翻场,轧场的目的就是要把麦秆麦康和小麦分开,把麦秸跺起来,等到有风的时候,在开始扬场,扬场是个技术活,用木锨把麦子迎风撒开,撒得均匀,麦糠和麦粒就分的干净。

天气好的时候,要把麦子晒好,以防变质,这个时候就到了该交公粮的时候了,每家用地排车拉上满满一车,去公社粮所交公粮,排队交公粮的地排车一眼望不到头,有时一天都交不上,还得等到第二天,因为那时候的产量不是很高,除了交公粮的,自己已剩寥寥无几,勉强够一年的口粮,即便是这样,村民都把最好的麦子交给国家。

资料搜集:郑其光    郑其田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县乡村记忆》节选——时楼镇郑新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