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曹操和他儿子的诗词,慷慨激昂,气韵沉雄,最后一首都会背

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山河破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由此萌生了祖国统一和建功立业的志向。

建安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诗、赋、文都有了新的突破。

在建安文人中,最具代表的当属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其中,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无论在政治,还是在文学上都处于领袖地位。他们喜爱文学,广招文人贤士,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兴盛。

曹 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曹操”人物形象都是一代枭雄,杀伐果决。但曹操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他不仅精通兵法,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建立曹魏政权。还广招天下贤士,积极发展文学事业。

曹操生活中尤其喜欢诗歌,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

他的诗慷慨悲凉、气韵沉雄,一部分反应了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一部分抒发了他渴望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鲁迅评价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曹操的诗,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短歌行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其豪迈。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短歌行》据说是曹操南征孙权时途中所作。

人生岁月如晨露般转瞬即逝,生活在战乱时代更是如此,只好对酒当歌。曹操求贤若渴,希望天下的贤士都来投靠自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慷慨激昂,又发挥了诗歌的特长,音韵美的同时又兼顾抒情。曹操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得到了历史的肯定。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是已近暮年的年龄。

北伐乌桓虽然胜利,但一统天下的宏愿尚未实现,不免觉得人生短促,时不我待。但决定一个人老的并不是年龄,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充满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乐观、奋斗不息,便能可得永年。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有名的写景的诗篇。大海壮阔,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草木在萧瑟的秋风里摇动。日月仿佛从大海的怀抱起落,群星仿佛在大海的怀抱中闪烁。

整首诗视野辽阔、想象奇特,气韵苍凉慷慨。曹操将自己的壮志豪情,广阔的胸襟借沧海之景抒发得淋漓尽致。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战乱纷飞,曹操将百姓在战乱中悲惨的境况作于这首诗中。“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白骨满山遍野都是,千里之地寂寂无人烟,连鸡鸣狗吠之声也听不到了。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一百个百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活着,想到这样凄惨的场景,内心是何等的悲痛与凄凉。

曹 丕

曹丕(187年—226年)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是曹魏的开国皇帝。

三曹之中我们了解最多的还是曹操和曹植,对于曹丕,能想到的估计是他逼迫曹植写七步诗的事了。影视剧中也大多将曹丕刻画成才能一般、嫉妒、心机深重的形象。

其实曹丕不仅文学造诣非常高,政治上也极为出色,尤其追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

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曹丕的诗作便娟婉约、不假雕饰、通俗自然,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两首《燕歌行》也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燕歌行·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秋风瑟瑟,白露泠泠,草木摇落,以萧条的秋景引出思妇的怀人之情,寂寞清冷。明月皎皎,即便是牵牛织女星也隔着银河,衬托出思妇的哀怨,凄婉动人。

全诗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以景融情,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燕歌行·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与《燕歌行·其一》的借景抒情相比,这首诗更加的直抒胸臆。"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颇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蕴。

想见的人,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托浮云寄去锦书,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泪眼盈盈,忧思难忘,月圆人未圆,只能在深夜独自凄凉。

曹 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在建安文人中可以称得上 是惊世之才,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他的诗文文采气骨兼备。

谢灵运评价曹植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诗品》也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曹植诗文中最令人惊叹的要属《洛神赋》了。

《洛神赋》节选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洛神赋》是曹植有名的辞赋,以恢弘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而惆怅分离。

曹植从京城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从洛水翩跹而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之美胜过秋菊、春松,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

在那一瞬间,曹植对洛神产生了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洛神也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只能与之惜别。

全篇词藻华丽却不浮躁,气韵清新,行文讲究对仗、排偶,文字美的同时又兼顾音韵美。文章刻画传神,至情至性,使人见之难忘。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描写了一个武艺高超,渴望保家卫国甚至不惜牺牲性命的少年游侠。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风格雄放,语言精美,既抒发了诗人想要成为这般英雄的理想。也写出了东汉末年,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曹丕继位后,对曹植十分提防,处处排挤。曹植想要建功立业的报复无从实现,心灰意冷。

曹植借思妇的愁苦来寄喻自己的满腔哀怨。“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也对曹丕的绝情寡义愤慨不已。

全诗意境幽寂清冷,笔致深婉,确有“情兼雅怨”的特点。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首《七步诗》,曹植维系了千载的同情,曹丕却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相传黄初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自己称帝为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一直对曹植有所不满,他担心弟弟会威胁到自己,就想要找个借口杀掉曹植。

曹丕便召来曹植,下令让他在七步内吟诗一首,以“兄弟”为题,诗中不许出现“兄弟”二字,但又要表现出“兄弟”关系,若能做到,便可免去一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杀自己,恐难逃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边走边吟,走完七步,诗已作成。

这首诗用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子和豆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亲兄弟间为什么要煎熬逼迫得那么凶狠呢?

曹丕没想到曹植才华如此出众,听后,也深受感动,放过了曹植。

其实七步诗的真假向来为人所争议。有人说曹丕若想要杀曹植,直接下手就可以了,何必逼他作诗来作借口呢?估计是后世之人同情曹植的遭遇,才流传了这个故事。

也有人认为曹丕低估了曹植的才华,况且曹植的确是做出了诗,一方面曹丕的确被七步诗感动,一方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方才放过曹植。

《七步诗》用语之妙,寓意之深,令人叹为观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过以上诗文后,你更欣赏“三曹”之中哪一位的作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10首曹操和他儿子的诗词,慷慨激昂,气韵沉雄,最后一首都会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