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有一个姓氏为名的景点,名叫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所在的村庄,以十七房而闻名,2001年,原郑家、路沿郑、庙后三个村庄合并为:十七房村。
十七房,初闻此名,都会有疑问,难道主人曾有17房姨太太?这也太厉害了吧!
中国著名的《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郑姓,居然排在前七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年的吴越地区,其排名顺序非常有讲究,每一个姓氏的排位都有其历史原因。
赵姓是当时的皇家姓氏,所以排第一。
公元978年,吴越王钱俶与夫人孙太真一起,到北宋都城开封,向宋太宗纳土称臣,钱俶的归顺之举,既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和生灵涂炭,又使疆域统一,深受朝野好评,因此钱姓仅次于皇家姓氏,排第二。
钱俶的夫人孙太真,则被宋太宗封为吴越国皇妃,孙姓因此排位第三。
公元975年,宋军攻占金陵,南唐李后主李煜兵败降宋,封违命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姓,因此排位第四。
那么,郑氏,凭什么排位第七呢?
公元前806年,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宣王姬静,将陕西华县以东封赐给弟弟姬友,是为郑国,以国为氏,称郑氏。
郑国版图不断东延至中原河南境内,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国国君姬友遇害,谥号桓,世称郑桓公,为郑姓始祖。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国人散居于荥阳、郑州、淮阳、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郑姓人口大量增加。
到了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后周的末代皇帝柴宗训被封为郑王。
郑姓,因此排位靠前,列第七。
郑姓人口原居于中原,那么,江南的郑氏始于何时呢?
唐朝末年,公元895年,董昌叛乱,中原郑谱,帮助钱鏐平定董昌之乱有功,出任余杭府君,人称仆射公。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仆射公郑谱不愿事梁,可是又回不到都城长安,也回不到中原,郑谱因此携夫人及五子,隐居在浙江遂昌境内,郑谱是浙江郑氏始祖。
北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郑谱的五世孙郑麒,出任明州录事参军,携家小来明州,此为宁波最早的郑氏人家。
郑麒之子郑毂,官职为鄞县助教,当时的鄞县县治就在三江口,宋哲宗赵煦元符年间,郑毂在“大池头”筑宅而居,大池头位于开明坊前,积善桥与余庆桥之间,也就是现在的宁波天一广场所在地,郑氏人口越来越多,郑宅规模也越来越大。
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兵直驱南下,宋高宗逃经宁波,金兵紧追而至,明州蒙难,郑氏族人四散逃难。
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的郑家村,鄞州区东钱湖镇殷湾的郑姓人家,就是始于公元1129年的逃难分迁。
郑氏族人四散逃难期间,时任南宋兵部帅干的郑良直,将家小迁居于“澥浦灵绪乡,檡山之阳塘路沿”。
郑良直去世后谥号靖侯,靖侯公郑良直成为澥浦郑姓始祖。
檡山之阳的塘路沿,俗称路沿郑,《澥浦郑氏宗谱》记载,“郑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灵绪乡檡山之阳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央三房。”
郑氏第六世孙郑鍷,在同辈中排行十七,后世尊其为十七太公,其宅第,因此被称为十七房。
《澥浦郑氏宗谱》记载:“我族自靖侯公卜居塘路沿,厥后分东西中三房,世系失传,延至道一、道二、道三。道二分居庙基头(今属十七房),后改道二为安二。生四子文一文二文三文四。而文四又自庙基头分居后新屋(位于兴房之西,恒德房之南)。东房唯道三曾孙汶十,汶十生敏廿二,敏廿二生鍷,字东沧排行正十七,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人以公行十七,遂名宅居为十七房。”
十七房,并非17个姨太太,而是主人在同辈中排行十七,疑问就此消除。
郑氏历代繁衍生息,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现在的十七房村。
村落整体呈棋盘形,现存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所建,以幢为单元,相互连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恢宏大气,又浸染了南方楼榭的精致玲珑。
郑氏十七房包括路沿郑中央房、东房、西房;庙基头全盛郑房;郑家村三房堂前、大祖堂房、小九房、恒德房、恒祥房、后堂楼房、兴房、栈房、源茂房、立房、鼎丰房、当典房、郑氏宗祠等,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甚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对清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被开辟为郑氏十七房景区,后又改为郑氏十七房开元度假酒店。
2013年,25集电视连续剧《郑氏十七房》播出后,郑氏十七房,一度成为宁波的网红景点。
郑氏十七房也是宁波商帮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铺,有坊。宅外有河相环,家家有埠头,河边小桥流水,杨柳拂岸,倒影横斜,小河外通大河,水系直通宁波、海上。
宅外之河,称为淇水,水上有桥,名叫淇水桥。
郑氏十七房景区的介绍词中,把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题写的关于“淇水”的对联,说成是赞誉十七房的淇水,是明显的错误,张冠李戴,有必要在此指出更正。
成亲王题写的关于“淇水”的对联,并非其原创,仅是其书法作品而已。
原创对联出于唐代,《全唐文》有载,“公先曰:太行松雪,映出青天。仆答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
这就是对联的出处,原创作者张楚,对联曰:
淇水烟波半含春色,
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对联中说的淇水,指的是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淇水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对联中说的太行,指的是绵延横亘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
这幅对联写的是太行淇水,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春光与松雪相映的独特景色。
明明写的是太行淇水,郑氏十七房景区却断章取义,只取上半句,说成是赞誉十七房的淇水,彼淇水,非此淇水。
唐代张楚写对联时,还没有郑氏十七房,清代成亲王,根本就不知道郑氏十七房,更不知道郑氏十七房有淇水。
郑氏十七房景区,张冠李戴,实为不应有之缪误,应予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