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抗抑郁的一点深入认识

我在活跃的时间较多,却没有将作为对抗抑郁的主要阵地。当时并没有细究原因,只以为是随性而为。现在细细思虑,应该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这是直接导致我抑郁的罪魁祸首之一,不想把自己的内容整的过分杂乱,也不想让大家看到一个杂乱的自己,相对而言,LOFTER是一个界面更友好的平台,可以将我想讲的分门别类地清晰表达;第二,自从生出直面抑郁的想法,我就希望给自己一个独立专门的平台作为主战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更清晰有力的决定。
生命力的活动性是我们的目标。通过近来几天的思考探索,我对疏通生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确保河流的流畅,需要的是一个畅通的河道,这是一个大工程,之前一直认为只要找到一个出口就能够解决生命力不畅的认知不够成熟,当然并不代表现在的想法就足够完善。建立一个畅通的河道,需要多个节点的贯通连结,如果只将希望寄托在某一个突破口,比如写作上,就容易从一个形式的滞塞流于另一个形式的滞塞,继而只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死循环本身就是凝滞的。所以问题的症结可能并不在于生命力的出口在哪里,而在于解决生命力在当下为什么会阻塞。从积极的角度看,没有问题是任何出口本身的问题,只能以自身为对象展开调研。
在此,我们就针对我的案例来说。单一绝对性和复杂相对性的对立与转换。这是个人认知的问题。过去近三年我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煎熬,一直纠结在自己有没有能力做科研,是不是适合做科研这个问题上,不管问题的答案是有无或者适合不适合,都是对一个人的过于绝对的成见。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存在的意义,能力是慢慢培养的,而没有绝对的不适合,只有真正的不投入。我的煎熬来自于自己单一的、绝对的、不可改变的错误认知,再加上权威对一些否定论断的一再强化:不聪明、学不会、不适合……这所有的一切造就了抑郁的我。换言之,复杂的相对性就是一个更有张力的底层逻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事物是更理智的方式,对于个人的自我认知更是至关重要。如果我能够更客观,不直接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从问题本身入手,我能更早地意识到我所纠结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根本就没有必要非要给自己一个答案,并用这样一个无意义的答案来囚禁自己。
单一绝对性的思维方式是个人认知的怠惰。只希望一蹴而就的以逸待劳。我很难说清楚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自己的原因多一些还是教育的原因多一些。如果说只会考试的“好学生”没有学会辩证思考,只知道“代入公式”和“死记硬背”,而不能结合现状或者就事论事,我想学习本身并没有教会我如何做人。而如果一个不会学习的人能够走到博士阶段,只能说苍天对一个人的过分眷顾和宠溺已经达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所以天道循回,我只能以抑郁的方式自取灭亡。
分析到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典型抑郁患者的直接原因是不客观的认知模式。想要生命力真正流动起来,畅行无阻,最直接根本的应该是解决错误的认知。
除了以上提到的认知问题,作为一个非典型抑郁者,我有太多的应激问题和认知问题。比如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已经成为我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写完一些文字,发表后,我会过度频繁地将精力关注在众人的反应上:多少阅读量,有没有人点赞,是不是给人带来了太多的负能量,等等。这些担忧严重影响了我的后续工作,以及工作的态度。如果我因为没人看,没人喜欢而沮丧到丧失继续坚持的动力。更严重的是这影响了我做真正的自己。因为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很长时间都在追求成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俗称老好人,我不断磨损自己的棱角,连读书都成为我搜罗普适人格特质的过程。结果就是,现在我还在迷失,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都不够清晰。
再比如,过分地敏感。对于别人不管善意还是恶意的批判,怀有抗拒而作为标签全盘接受的矛盾处理方法。抗拒不表现在据理力争和以实际行动反驳,而是对于对方本身的拒绝远离甚至仇视心理。而全盘接受,又是在内心深处习惯性将别人的言语作为至高定论,过早地抹杀了自己的能动性。
归根到底还是认知模式的问题。因此,为了与抑郁抗争,让生命力流淌,最重要的是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所有找出口和循序渐进的疗愈方式,都是在慢慢强化正确的认知模式。
至于什么是正确的认知模式,我尚不能真正洞悉,但是它定然是复杂而可变的,客观而灵活的,它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可靠的世界。
在与抑郁对抗的最初阶段,我能够想到和争取做到的就是,坚持写东西,不停地思考和感受,更理智客观地思考问题,将人生的控制权从带有有色眼镜的主观臆断中抢夺过来,真正掌控在自己手中。
需要提一下的是,我选择本平台可能存在一个失误:我没有考虑到平台受众更多的是年轻人,而且平台主打的是兴趣爱好。这样能够看到我文章,并真正愿意加入到我的抗争队伍中的人可能不存在。这些都不重要了。我在改变就是最大的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对抗抑郁的一点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