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之前与之后,侵华日军的军服是不一样的

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到1938年5月之前,日本陆军穿的是昭五式军服,即昭和五年(1930年)制式的军服。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日本陆军修改昭五式军服,定名为九八式军服。两者有以下几处不一样:

一是军帽不一样。

昭五式军服系列中的军帽,不论官兵,都是大檐帽,并非后来广泛使用的战斗帽。请看下图:

图01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入沈阳城的老照片

上图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列队进入沈阳城的照片,照片不太清晰,但士兵头上戴的全是大檐帽而非战斗帽却能清晰分辨。

昭五式大檐帽较之前的四五式(明治四十五年,即1912年开始穿着的军服)军服配套的大檐帽相比,其帽墙的前端明显加高,比原先那种四周高低一律的四五式军帽更时髦也更好看。据说是日本人参照捷克军帽设计而成的。

图02  四五式军帽与五式军帽的对比  

当时日军青年将佐中,流行军服文化热潮,上图即两名青年将佐戴四五式军帽(左)和五式军帽(右)的照片,注意:五式军帽的前帽墙有夸张,一般五式军帽的前帽墙没有这么高,但明显高于四五式则是无疑的。

九八式军服采用后,士兵不再有大檐帽,而改为略帽,也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战斗帽。战斗帽很简便,可以戴在钢盔的里面,夏季还可以在后面加挂三片象屁帘似的用来遮阳防晒的垂布,成为这一时期日本鬼子一个鲜明的特征。必须强调的的,军帽帘布并不起自此时,早在十九世纪末日军就已采用。

九八式军服时期,士兵的大檐帽已经取消,军官的大檐帽则仍然保留。1938年以后的鬼子军官,经常看到戴大檐帽的老照片,但战斗中则极罕见。多数鬼子军官从大将到少尉,战斗状态下基本全是战斗帽。

图03  着九八式军服、戴战斗帽的少尉和曹长

二是军衔标志不一样。

昭五式军衔体现在肩章上,但不是如今天我军肩章这样与肩膀平行佩戴,而是象早期法军那样与肩膀呈垂直佩戴,即所谓的立式肩章。图1中那两名青年军官所佩戴的军衔章,即是这样的立式肩章。参照日本陆军建军的北洋陆军所戴的肩章也是这个样式。我国北洋时期的陆军,也是采用这样的立式肩章。

也许是由于昭五式肩章置于肩膀上妨碍各种背带的背挂,或许是该肩章块头过大过于醒目容易引起敌方狙击手的关注,或者是世界潮流的影响所致,与昭五式军衔不同,九八式军衔体现在领章上。领章较小,不论将佐尉士兵,一律宽18mm,长40mm,军官领章为平行四边形,士兵领章为长方形。图2表现的少尉与曹长所佩即九八式领章。

再看下图:

图04 陆军中将田中静壱(左)和安藤利吉(右)  

上图,左边是陆军中将田中静壱,着的是昭五式军服,右边是陆军中将安藤利吉,着的是九八式军服。二人的军衔章就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时期的特点。

三是兵种符号不一样。

在二战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各国陆军中的不同兵种,是有不同的兵种符号的,日本陆军也不例外。在当时,日本陆军的兵种有十余个,其中五大主要兵种:步兵红色、骑兵绿色、炮兵黄色、工兵褐色、辎重兵蓝色,见下图:

图05  日本鬼子陆军的五大兵种色

如何表现不同的兵种,日本鬼子有点特色。昭五式军服的兵种符号——日本人称作兵科章——表现在领章上。日本人称作“锹形兵科章”,后来人们也根据其形状称作“燕尾形兵科章”。这样的兵种符号还不算怪,怪的是九八式军服的兵种符号,他们是用一种“M”型的胸章表现,日本人称作“山型兵科章”。如图:

图06  不同时期的兵科章

上图是同为炮兵的兵科章(黄色),昭五式军服的领章表现形式(左)与九八式军服的胸章表现形式(右)。

再看军服实物对比的图片:

图07 不同时期骑兵少佐的兵科章

上图是同为骑兵少佐(绿色是骑兵的兵种色),左为昭五式军服的领章表现形式,右为九八式军服的胸章表现形式。

四是军服上衣的领子不一样。

昭五式军服采立领。所谓立领,就是上衣的领子只是较厚的一个单层而不能折叠,就像唐装和旗袍那样的领子。到了1938年改着九八式军服后,军服上衣的领子改用折领,就是象中山装那样的折领,有些老兵回忆中说成是小翻领,是与立领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就是折领。

图08  昭五军服的立领(左)与九八式军服的折领(右)

关于衣领的这个差别不明显,如果不是特写镜头,不容易分辨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1938年之前与之后,侵华日军的军服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