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高考之后,家庭教育之思考

高考之后,家庭教育之思考

随着7月25日零时高考成绩揭晓,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孩子考得好,那真是一人得胜,全家开心;孩子考得不好,有些家庭便会怨声载道:哎!平时让你学习,你就是不努力,看考这么少,丢人死了……听到有的家长说这些话,我便思忖:现在说这些还有用吗?孩子考的成绩不好,真的就跟父母没关系吗?小时候对孩子的智力培养,你做好了吗?明明是父母的功课没有做好,现在孩子考不好了,就开始抱怨孩子,这是什么逻辑呢?……

高考成绩,与家庭教育有没有关系呢?我还是用事实说话吧!

网研社的大咖中原名师吕娟老师,是我最佩服的老师之一。最早了解到的她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随着网研社学习次数的增多,也不断刷新着我对吕娟老师的认知:她对语文教学,对古诗词都有很深的研究,还是朗诵专家,提出了“朗读,是解读文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她的女儿考上了清华,并且现在吕老师还能和上清华的女儿交流关于学术论文的话题。去年网研社年会,吕娟老师的《陪伴的智慧——好老师与好家长》讲座,分享了自己智慧陪伴女儿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老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孩子,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能毁掉下一代的,只有上一代。”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的责任重大,要做有方法、无期望、有智慧的家长。

刘娟娟老师,同样也是中原名师,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多次担任班长。获得全国十大青年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师教育专家等多项荣誉,还出版了《教你发现语言密码——小学生习作提升招招鲜》一书。刘老师家的女儿上海交大毕业后又在清华读研。

有其母,必有其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今年我的儿子也参加高考,成绩虽然没有上边两位老师家孩子那么优秀,不过,跟小时候的他比起来,完全可以算得上逆袭了!

小学低年级,说他是学渣有点言重,但绝对列不到好学生的梯队里。那时候的我呢?在学校里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业余时间大部分都在游戏、追剧。

后来,在我迷茫的时候,遇到了心语全国班主任研究会、品味书香推介会、杏坛网研社等网络学习平台,并积极跟随着老师们线上线下听课、学习。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依旧是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是,意外惊喜来袭:孩子学习进步了(小学毕业考试,他竟然考全班第一)!

至今还清楚记得,那是2014年的暑假,我同新歌、于德明等老师自费去陕西学习。课间,我激动地跟大家分享了我学习孩子进步的故事。于德明老师听后说:“有一种教育叫影响。”

是啊!教育其实也不难。做出样子,影响孩子就足够了。

这几天,高考志愿填报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高考志愿的填报中,我也略微能感觉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我身边四个孩子填报志愿的故事——

浩浩是学霸,品学兼优,家庭和睦,父母有经商头脑。在填报志愿选专业时,父母和浩浩达成一致意见:什么专业出来后挣钱多就学什么专业。

斌斌口才很好,父母都是教师,但舅舅搞房地产,经常带他吃大餐(小时候一星期吃一次麦当劳)、到处玩乐。高一暑假一个人去了上海(表哥在上海打工)乐不思蜀。这几天填报志愿时,上什么大学无所谓,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得去上海上大学。

晨晨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父亲是大学教师,将近五十,工作上不再那么拼了。晨晨就觉得父亲当教师太闲了,他不当教师。但是父母的善良还是影响了他,他高中阶段就励志学医,为病人解除病痛。现在,晨晨的信念依然坚定,他不犹豫、不纠结报考了医学院。

轩轩的母亲是一名比较优秀的小学老师,受母亲影响,他长大也想当老师。高一得知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是北师大,于是理想大学就写了北师大。高二得知他最感兴趣的专业,华东师大要好于北师大,于是高二的理想大学是华东师大。高三毕业,几天前高校招生见面会上,看到华师大招生处全部是女生在咨询,他大笑着退出来了。经过慎重考虑后,他选择了航空航天专业院校。当母亲问起他为什么放弃师范,他说:将来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去尝试当老师,当志愿者老师。现在,我必须得做出点什么,得为国家做点事情。

四个孩子填报志愿的故事分享完了,从四个孩子的故事中,我们是不是也找到了孩子志向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呢?

最后,我引用一篇文章里的句子作为结尾——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731高考之后,家庭教育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