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 文学里的世界性_浅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安妮.埃尔诺文学里的世界性

-- 浅谈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文/邓晓雍

笔者并没有读过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文学作品,因为在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她的作品在自己的祖国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笔者援引《新京报》10月7日的报道获知:安妮 .埃尔诺是当代法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独创了居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社会自传体裁,以平白中性的笔调书写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的变迁。

在此,笔者对于“中性”两个字,也是让读者容易忽略的这句评价用词,对于安妮.埃尔诺的笔下世界,充满兴趣。

环球网官方平台也报道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的颁奖词,在对安妮.埃尔诺的报道之首句写道:“中国读者对安妮,埃尔诺知之甚少,原因有三【略】”

在该网又写到并转载了安妮埃尔诺自己的一句话:“一名小说家的天职,就是讲述事实,表现那些从未有发言权的底层人群的生活情景是她应尽的义务。”在此,笔者对于“事实”和“底层人群”的措辞和反映出的作家应有并为之践行的义务和职责,也因昭示出安妮.埃尔诺那笔下的世界,而产生了对其人其作的崇敬之情。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2年10月6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奖评语是“因她的勇气和临床的敏锐性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安妮·埃尔诺表示,写作是一种政治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此,她把语言当作“一把刀”,用她自己的话说,撕开想象的面纱。

在以上获奖评语中,笔者对于“勇气”、“敏锐性”和“揭示”和“集体约束”等措辞表现出的对于文学作品的世界性的标准,有着更多的思考。

笔者认为,今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当代作家安妮.埃尔诺,她的笔下和历届获得诺奖[文学奖]的作家一样,所言所写的笔调是“中性”的,不会用自己的笔去粉饰和歪曲现实,始终以独立与旁观的姿态,审视她所处的时代,并保持与时代和身处国度的距离,本着“勇气”,包括各方面的勇敢和气度等含义,去完成作家对时代的“揭示”任务,对于笔下所写的任何人与事,对于从未有发言权的底层人群,用作家的良知和心肠,责任和义务,以对“事实”的恪守而被读者敬畏、尊重和认可。

正由于她具备的这些品质和作品昭示的潜藏文笔技法,所突显出的可贵文学风骨,才让她的作品,获此世界性,当之无愧的殊荣。

笔者见贤思齐,也应该向她学习,去向著名作家的,身为文学写作者的崇高修养看齐,担当起称职的签约作家身份,不负艺术的教养,力争并充满勇气地把自己的笔下世界,写出真,析出善,揭出恶,剖出丑。

因为只有正视写作事业,也可以不言志,不载道,不刻意去告诉大家“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本着提出问题,揭示问题的创作原则,才可能够在更宽广的笔下世界,一字一句救出自己,对人类产生推动性和恒久性的文化影响!也许文学艺术和其他艺术因此才能成为属于任何时代的精神财富。

2022 10 8于宜宾深思斋文化

疫情再起小区被封之居家隔离期间

附 转载

致中国读者

二OOO年春天,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先到北京,后到上海。我应邀在一些大学里谈了自己的写作。你们的国家——中国,我在童年时就多少次梦想过的地方,我在想象中在那里漫步,在一些把脚紧裹在小鞋里的女人、背上拖着一条大辫子的男人当中。晚上,我常常以为看到了被夕阳映红的云彩里的长城。后来,与六十年代的少数法国人一起,我以一种抽象的、没有画面的方式,经常把它“想成”一种统率着十亿不加区分的人的政治制度。当然,在最近十年里,一些影片、纪录片、书籍,改变了我简单化的观点,但只有在这个五月的早晨到达北京的时候,这种由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杜撰、虚构的描述所构成的模糊一团才烟消云散。

我在街道和建筑工地的喧闹中、在偏僻的胡同和公园的宁静中漫步。我在最新式的高楼旁边呼吸着平房的气息。我注视着一群群小学生,被货物遮住的骑车人,穿着西式婚纱拍照的新娘。我怀着一种亲近的感觉想到“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历史不一样,但是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我看到的一切,在卡车后部颠簸的工人,一些在公园里散步的——往往由一个祖母、父母亲和一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和我当时正在撰写的、你们拿在手里的这本书产生了共鸣。在中法两国人民的特性、历史等一切差别之外,我似乎发觉了某种共同的东西。在街道上偶然与一些男人和女人交错而过的时候,我也常常自问他们的生活历程是什么样的,他们对童年、对以前的各个时期有着什么样的记忆。我会喜欢接触中国的记忆,不是在一切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说《悠悠岁月》——译成你们的语言使我充满喜悦_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的、也是和她同一代人的人所熟悉的记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今天的记忆,在各种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方面,比他们几个世纪里的祖先有着更多的动荡。一种不断地呈现一切事件、歌曲、物品、社会的标语口号、集体的恐惧和希望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进入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在让你们沉浸于这些你们也经历过——也许不一样——的岁月的时候,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

安妮·埃尔诺

二OO九年七月十六日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安妮 艾尔诺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妮.埃尔诺 文学里的世界性_浅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