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起码要自己去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最近在B站上翻视频,突然脑海中上过一个念头,想找个甜蜜的剪辑看,结果自己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

我向来是个不习惯也不去接触恋爱的,平时奉行坚持的不浪费时间的原则,看个小视频都暗示自己看些科普类或者是可以间接学些知识的内容,所以当察觉上述那个想法后,我仔细想了很久,才发现其实这才是内心深处自己真正所倾向的东西。

青春期会渴望恋爱很正常,但是过度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除此之外,能敏感的觉察自己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其实都下意识刻意的在引导自己,这种引导来自于一种不自信,一种对于自身当前状态的不满意甚至可以说是厌恶。

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一瞬间或者是长期的某一时间段,非常讨厌当下的自己,认为自己哪里做的都不够好,渐渐形成一种无助的loser感和颓废。进而过度贬低自己,这种情况下,非但不会激起自己改变的心,反而会深陷迷茫不能自拔,形成恶性循环。

循环的源头是人。每个人的一天时间是相同的,有些人在做自己的事,有些人在看着别人做他们自己的事。没错,网络是带给我们增强关系的益处,也带给我们过于增进联系的烦恼。

举个例,微信QQ列表里的人,有多少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多少人还与他们的关系还一如从前?相信很多人列表的大部分,如今关系是属于“僵尸”状态,就是指那种相熟却不相知的所谓朋友。

这些朋友的存在除了有一些旧时光的影子,剩下的就是互相“窥探”对方生活(朋友圈)的功能了。

记得爱情公寓里的重逢挑战吗?两个许久未见的人,再见面后互相的攀比。到现在算是成功的有了衍生品——在朋友圈中的攀比,我想该叫它“盲式虚荣”?

异地旅游是个了解异乡风土人情的美事,但把“旅游”这个词发挥的淋漓尽致就不太好了——到达异地,拍照,吃美食,拍照,特色景点逛一逛再拍照,返程。完全是游览,这种游览式的行为,最终心灵满足的收获就在朋友圈里。可这样的话,真正在与心灵交流的就不是景色,还是人,并且这人还不是自己。

如此,人生的三阶段怕不是少年、中年、老年,该是比较、比较和比较了吧。

只是这种比较的存在是比“别人家的孩子”更让人感到畏惧的相提并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起码要自己去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