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认识现状 支持孩子


中国的教育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军备竞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孩子读幼儿园期间,我看到了幼儿园的问题,随即开始各种特色幼儿园之路,以为可以找到理想的教育避免孩子成为一个像我一样没有思考、麻木不仁、随波逐流的人。然而,辗转换了六七个学校,我只能得出中国的体制内教育有问题,体制外教育可能问题更大的结论。那么,体制内教育具体的症结在哪?读书少?轻副课?老师素质?《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梳理了教育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他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中国的教育想要改善并不是不可以的,只是不想改而已。

在德国,在孩子10岁左右就会开始分流,根据孩子的特点会分流到主体中学、实体中学和文科中学,分别对应职业教育和大学,后来又加入了综合中学,为了晚熟的孩子在中学能够重新选择。这样的制度一方面可以分流参加高考的人,减少高考的竞争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成就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

大学教育应该选拔的是少数、顶尖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学术型人才,而大多数人更需要过的是普通的生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遇见风险、未知的综合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等。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的职业技术专业工人并没有应有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因为社会整体不够重视,所以职业教育也没有加大投入,大部分职业教育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缺少相应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需求基本脱轨(德国是国家给学生资助、工厂提供设备,大学生基本是在工厂直接操作来学习,培养的是完全符合工厂需要的人才,即使学生学成之后另谋高就对企业来说损失也不大)。所以这又是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工人收入、地位不高,想要学技术的人少,职业教育不重视,企业不想要工人,工人收入更低。前几年我也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是孩子自己愿意选择的,哪怕他是一位清洁工,我也会全力支持。但是生活的困境让我看到,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还要拼劲全力时,他根本就没有选择权。

所以,大部分人都走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这让这场考试变成了彻底的军备竞赛,而且愈演愈烈。先是各种考试学的应运而生,各路大神研究各种考试模型,猜题、押题、如何不看题只看答案就可以百分之百选对,真实匪夷所思。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走在这条路上,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效能却越来越低。原来只需要高中学历的职业现在却要研究生来做,就业越来越难。

但是没有人会承认我们家的孩子没有学习这个天赋,所以我们经常会说,错了没关系,关键是态度,学习的态度要对!不断的重复练习,只要认真努力,不可能不会!听说名校就是一年级开始天天测,周周考,孩子们错一分都觉得不应该,这样的学校还是一位难求!

潜力三流的学生靠过度的复习挑战潜力二流的学生,潜力二流的学生靠过度复习挑战潜力一流的学生。偌大的中国没有几个松弛的、自由的、轻负的学生,都要在压抑中没完没了地复习。正是屡屡目睹此等铺天盖地的精神窒息现象,笔者断言:在中国受过12年教育的人日后不可能摘取诺贝尔科学奖。

一匹马拉了12年的磨,你让它飞奔,可能吗?不仅今天奔不起来,永远也不会像一个从不拉磨的马一样飞奔。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实。原来一个家庭还可以分流,擅长读书的去考科举,剩余的孩子各自做事,举全家之力来支持考取功名之路。现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举三代人之力来供养一个孩子,希望他都考上大学,光宗耀祖。

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是刘翔的天赋,你有可能通过努力成为刘翔一样的“飞人”,因为这样巨大的成功基本是天赋、努力、运气等等综合因素的结果。但我们大不部分人不可能成为刘翔,但我们依然需要热爱运动,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坐在一张桌子上刷卷子,只有考试会考的项目才会去练习,这个人是不可能热爱运动的,而良好的运动习惯是我们普通人健康生活的必备之一。

天赋这么重要,不需要努力了?

完全不是。后天环境对素质形成的广泛作用,不是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发生的,相反它主要发生于婴儿期和幼年期,即所谓“印刻”和“关键期”。“存在着一扇狭窄的时间之窗,只有在此期间印刻才能发生。”(里德利,2003)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孩子在3岁前的各种生活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孩子稳定、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的建立,孩子规则意识、自主能力的培养,这些都隐藏在日复一日的吃饭、洗漱、睡觉、玩耍当中。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的建立,后面还可以修改,但真的比较费劲。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常常在晚上十点以后还在声光电高度刺激的商场游玩,一个孩子没有机会自己爬行、走路,没有机会自己吃饭,这都会非常影响孩子入学之后的专注力、动手能力、思维力。

那么,我能做什么?

如果是6岁以前的小孩子,建立常规,高质量陪伴,亲子阅读、亲子游戏,多去户外,多让身体活动。

如果已经上了小学,学习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度过适应期,鼓励孩子建立自主管理能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

如果有余力,放平心态,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从优点上建立自信。

如果还有余力,学习中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能自己亲自上阵暗中帮助或者在最合适的时期帮助孩子最好,如果做不到,千万不要气馁,互联网的发展至少让我们可以选择更好的老师。无论孩子的分数怎么变化,无论孩子的老师怎么施压,我们能够做到岿然不动,了然于心。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让我们更客观、更理性地生活,更好地处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一个被“军备竞赛”裹挟的社会,要跳出来不被影响,真的很难很难。经常有朋友会说,你难道让你的孩子以后不高考吗?不进入社会吗?既然社会就是这样,我们能怎么办呢?然后膜拜各种学*思,想方设法进入著名的“*水”中学。

从认识到体制教育的弊端,到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各种神奇的体制外教育,然后到开始面对体制,面对各种问题,读这本书又让有了一些清醒的认识,但我知道我真的还是很功利,很愚蠢。读书,关注白卷、噪音等一些优秀的教育公众号,每天提醒自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无知,谨慎地干预孩子的生活,做自己能做的,做好自己能做的。

教育是生活,但生活不仅仅是教育。希望每一个孩子无论在人生的任何时期遇到任何困难,他都能够坚信:没关系,我还有我的家可以回,我还有我的父母深爱着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国教育病理》读后感:认识现状 支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