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么?
小高老师说,要好的学习态度;阎主任说,要好的学习成绩;马飞妈妈说,要好的大学学历;马飞说,要……
不,马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心智还未成熟的少年时代,没有引导,他根本无法发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
就在马飞最迷茫也是最糟糕的时刻,马皓文回来了。这个缺席了七年的父亲,重新参与了儿子的成长。
就这样,第一次做父亲的马皓文,带上儿子一起走上“补习之路”。
他不停地跟马飞强调“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不是告诉我们盲目的信任就能改变一切,而是告诉我们自信才是改变的开始;
他在所有人面前立下赌约,不是告诉我们要逞一时之快,而是告诉我们永远不服输才是最大的勇气;
他带着马飞请假旅行看展,不是告诉我们要对孩子的有求必应,而是告诉我们找到人生的梦想才有持续的动力;
······
马皓文告诉马飞,不要被别人贴标签,只有自己才能定义自己;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只有找到梦想的靶子,每天的努力才有意义;还有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
银河补习班,补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学习的方法;不仅是课堂的内容,更是人生的视野;不仅是学业的提高,更是内心的成长。
他试着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知马飞内心的需求,然后试着填补它——家庭的关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而这些,都来自于一个健全、健康的独立人格,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马飞缺失的也正是我们大多数孩子缺失的。可惜,不是每个父母都是马皓文。
在生命的最初,当每个婴儿初生时,他们都知道自己要什么。
饿了会哭,饱了会睡,冷了会叫,热了会闹。这是本能,也是未经雕琢的需求。
那时候的父母怎么做的呢?
父母总是尽全力倾听、判断宝宝的需求,也认真满足他们,让孩子感到满足和安全。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用“我认为”来代替孩子的“我认为”,我们用我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来代替孩子的需求。
当被否定得多了,孩子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他们好像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按部就班地走着。
他们似乎获得了我们认为的最好的东西,但是,他们却失去了自我。
越来越严重的“教育内卷”无限加重了竞争,越来越高的就业要求不断释放着压力,越来越焦虑的家长杀红了眼,孩子最终沦为“学习机器”。
如果一个社会用学历而不是素质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一个家长用成绩而不是兴趣来对孩子提出要求,一个孩子只拥有书本而失去了外面的世界。
这不是教育的进步,而是教育的倒退。
“唯分数论”下被抛弃的孩子已经够多了,“高压教育”下被牺牲的孩子也够多了。
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被压抑的人生可能禁不起一点点挫折。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无数不堪学习重负选择轻生的案例还历历在目。曾经自我放弃的马飞、被不及格的分数逼疯的省状元,只是无数悲剧的缩影。
诚然,教育焦虑是体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
体制、社会和学校,我们无需对抗,也无法对抗。
别人无法改变,我们只能改变自己。
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第一道保护门,父母必须扮演好这个重要的角色。
父母应该做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探索孩子的天赋,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孩子迷茫时引导,退却时鼓励,前进时放手。
放开手中紧攥的线,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自由翱翔吧。
跌倒了也没关系,我们只需要在他们回头找你时,张开双手拥抱。
让孩子用独立代替依赖,用思考代替服从,用感恩代替索取。
在爱和挫折中成长,塑造健全、健康的独立人格。
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战胜困难的勇气比战胜困难更重要。
每个人的一生最终都要自己走,父母能给予的,是孩子独行的勇气和能力。
除了分数,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除了考试,还有每一个重要的当下。
他们一起组成了人生,仅有一次的人生。
我们已经错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再也不要错过孩子的黄金时代了。
孩子需要什么?
用心感受,你会听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