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个人而言,还是挺喜欢坐火车的。虽然相较于高铁和飞机,它更吵杂、拥挤、不怎么舒适、没有那么整洁。可正是因为这些,火车上也就更能展示一个人最本真的样子。
在火车上你很难遇到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但你可以遇到拖家带口,满口讨着生活的务工人员。在这个敞开的空间,大家很容易产生联结,而我喜欢做的就是去遇见,去体悟这种真实感和联结。
对于火车上的铺位我还是随缘的,因为那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上、中、下铺都无所谓。因为除了睡觉时间,我一般都呆在走道旁的座位上,向外,可以洞见窗外的风景;向内,可以体味人生百态。
当然,在向内观察的过程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下铺那两个床位上的人。因为我是从起点坐到终点,也就幸运的遇到了四个人,还是两对夫妻。
第一对老年夫妻,两个人差不多都有60来岁,奶奶比爷爷身体硬朗些,奶奶也就担负起了照顾爷爷的重任。我们有过几次短暂的对话,第一次是和爷爷奶奶同时从哈尔滨上车,当时他们的东西比较多,我帮他们挪位子、放行李。
也就得到了奶奶的认可,谢谢你啊,小伙子。不过爷爷一直都比较沉默不语。第二次对话就是早上我们都被对门铺位那位小伙震天响的呼声吵醒了,这声音老有节奏了。
快偃旗息鼓时转个弯又是一声惊雷,就如那个小鸟躲避障碍物的游戏,它的呼声升升降降,能够完美的躲避一切障碍物,看似快撞上或者落地时,它会咻的一下升起,绕开障碍物,除非它通关了,除非他醒了。
既然睡不着了,就下去坐会吧,上面坐着太憋屈了,实在扛不住。下来时,发现爷爷也没有睡,嘴里还一直嘟囔着什么,奶奶倒睡的挺好。待奶奶醒了,爷爷的小脾气好像也可以释放了,他用手锤了一下上铺,可依旧纹丝不动。
奶奶也在走廊的座椅上做了一会,就着这震天响的呼噜声倾诉了一下,感同身受的自己必须回应一下,以示礼貌,哈哈,这也是我们第二次简单的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小细节,令我印象深刻,那也是老夫老妻之间长久的陪伴而生出来依恋和深情啊。
因为走路的时候有点不稳当,每次爷爷提前告知奶奶去上厕所,或者抽烟的话,过不了一会,奶奶还是会在走廊上的椅子上观望,要是没看到,自己会亲自去找爷爷并接他过来。
爷爷和奶奶坐在各自的铺位上,面对上铺无奈的震天响,爷爷也调皮起来了。对奶奶说,那我也放个屁,屁股朝一边略微倾斜,然后就听到了气体释放的声音。奶奶带着宠溺的眼神看着爷爷,你这老顽童,而后两个人相视一笑。
第一对老年夫妻在衡水下车了,又来了一对中年夫妻。他们带的行李老多了,两个行李箱,四个包裹,还有两个红色的油漆桶。与他们发生连接也是从让位子,帮忙放东西开始的。
经过一番了解,他们的故事暂且了解了个大概,不过还是挺值得分享的。这个过程中,我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对方一直在讲,可能是喝了点酒,那倾吐欲也就更旺盛了。更何况是对一个陌生人,也没什么需要顾及和担心的,自是滔滔不绝。
他们是一对55岁的夫妻。叔叔穿着白色的T恤、卡其色裤子搭配黄棕色皮鞋。一头银白色的浓密头发,精气神十足。厚实粗壮的手掌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躺床上的时候,每过一会就会去抽根烟,吃东西的时候肯定就着酒。
妻子扎了两个大马尾,衬衫搭配黑色裤子,虽然脸上已经爬上了皱纹,可并不阻碍她温婉的气质。两个人躺床上最大娱乐时间就是外放着声音、刷着手机视频。
他们夫妻倆是湖北孝感人,包工头,哪里有活,有钱挣就往哪里跑。之前在哈尔滨待过一段时间,现在在衡水。他们在衡水做了不到三个月,5万到手了,想回家休息休息,看看孙子。
他们有两个孩子,儿子初二没读书了,随父母做包工,10年后转行去武昌商行做职员,现在在武汉开了一家小的中介公司,手下有10来个人,一年可以挣个30/40万,儿媳妇在孝感开服装店,挣得钱只能够保孩子的日常开支。
他花了点钱、找了关系把孙子送到了孝感最好的学校。孙子现在10岁上三年级,学习之余还报了跆拳道,音乐、画画,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虽然他一直抱怨都没时间带孙子出去玩,可给我看孙子参加跆拳道比赛并获奖的照片时,满眼的宠溺,喜悦溢于言表。
儿子当初结婚和买房的钱也都是他掏的,稍微稳当一点了想买辆10来万的日产车,可他觉得档次太低了,自己掏剩下的10来万,让儿子买了一辆28万的凯迪拉克。我还有幸看了一下这辆新车的照片,确实气派,宽敞又透亮。
儿子硬是没花我的钱,还以我的的名义存起来了。说完还给我看了一下他儿子的照片,两人的眉眼一模一样,只不过更胖了。我儿子以前可瘦了,现在开了自己的小公司后,需要忙的事情多了,也慢慢发福了。
现在我们夫妻倆根本不用操什么心了,挣的钱也都是自己花,一个月花在吃上至少2000多块。孩子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就行,一年我们甚至可以给他们两三万!
在交谈的过程中,他的一句话道出了现在农村务工人员的普遍心理,这也是支撑他们不断奋进的动力吧!自己在农村,儿子在农村,孙子一定不能在农村。多么朴素而又真实的愿望啊。从侧面也体现出来城市与农村的撕裂仍在进一步扩大,缩小城乡的二元差距仍然任重道远。
此外,对于不能读死书,要活学活用的认知也令我深深的陷入了思考。他堂兄孩子和大哥孩子都是武大毕业,大哥孩子开了公司,堂哥孩子去了武汉图书馆当管理员,堂哥孩子一个月5000元的工资都不够大哥儿子一天花的。
很明显,堂兄的孩子在他的眼里就是死读书。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挣的钱与学历不匹配,那就是没能够把知识进行有效转换,那就是读死书,读傻了。
他们有错吗,没有,生于60/70年代的他们,穷怕了、苦怕了,钱似乎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当时连吃都吃不饱,何谈精神上的享受、个人的理想,能让一家人吃饱喝足就已经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