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十八 | 商鞅为什么要在秦国实行变法?

《资治通鉴》第十八 | 商鞅为什么要在秦国实行变法?

上一讲说到了商鞅离开了魏国,来到了秦国,并且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那么,商鞅会做出什么来改变秦国落后的局面呢?

首先,商鞅准备在秦国实施变法。变法,就是更改法度,对原有的法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类似的变法,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有讲到,那就是吴起在楚国施行的变法。那么,商鞅的变法,跟吴起的变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又是如何的呢?接着往下看。

一、舌战群儒辩改革

一开始,商鞅提出要变法的时候,秦国的其他人是不同意的。商鞅便对秦孝公说:“首先,没有必要对人民说一件事要开始做了,只需要在事成之后,给予他们一定的利益,这样就可以了。”这对于今天我们时代所强调的民主是完全不同的。商鞅主张的是,这些决策国家机关来做就行了,没有必要跟人民说太多。因为跟俗人不能够讲道德,做大事的人不需要普通人帮忙谋划。圣人为什么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拘泥于过去的事情,过去的法度,而是开辟新的治国理政思路。

商鞅的这些见解,得到了另外一个大臣的反对,他就是甘龙,是秦国的世族、贵族。甘龙则说:“按照原来的法制,就可以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官吏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言外之意就是说,现在的制度已经很好了,没有必要做变法。

商鞅则反驳说:“普通人只会安于原来的旧法,而学者只会沉溺于自己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庄子也曾经这么嘲笑过惠施。庄子说惠施整天就盯着自己的破葫芦不放,从未想过这葫芦有多大的作用。言外之意就是说,惠施整天困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却不知道超越了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宇宙,更广阔的天地。

接着,商鞅又说:“虽然安于旧法,沉溺于自己的知识范围,这样的人可以让他们去做官,他们会比较安分。但是现在,要讨论的是让国家快速富强起来的方法,是要开辟新的事业,就没有必要跟这样拘泥于过去的人一起商讨了。智人是制定法度的,愚人是受到法度的规范的。贤人是对礼教进行改革的,而不肖的人,即比较愚笨的人,才会一直遵循着过去的制度不敢更改。”就是说,像甘龙这样的人,一边呆着去吧,一看你就是笨得要死的人,没资格来讨论这些事情。

二、变法

商鞅的意见,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给予了商鞅进行变法的实权。左庶长,爵位名,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秦国尚左,在两个庶长中,左庶长为首,右庶长次之。

有了实权之后,商鞅便开始制定变法的法令。

改革户口制度,实行连坐法。一家为单位,五家,即一伍;十家为一什。一家犯法了,其他九家都要举报。如果没有一家举报而被官府查出来,那么另外九家,都是有罪的。这就是连坐法。

告密的人,能够跟斩首敌人首级的人得到同样的奖赏。不告密的,则是跟投降敌人得到一样的陈发,即杀头,没收财产。违法的人,一家有罪,其余的九家都会受到牵连。一个人有罪,整个家庭都会受到牵连。

对军功赏赐制度进行改革。不管任何人,只要立军功的,可以获得上等的爵位,即名位。对于宗室,即贵族中,没有军功的,不能再做贵族,从宗室中除名。

对社会风气进行整治。私下斗殴的,根据轻重的程度进行判刑。努力工作的,致力于本业的,耕田、纺织、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赋税、以及兵役。在手工业、商业中没有完成工作且消极怠工的人,收为奴隶,将妻子分配给别人做奴婢。

根据各级的官位,赏赐不同的土地、房屋、侍卫、妾、衣物。有功劳的人给他们名分,没有功劳的即使富有,也不能够彰显出来。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严格的变法。商鞅的这一次变法,特别是连坐法,告密法,对现代来说,会觉得很不可思议。那相当于你时时刻刻要担心,你的身边是不是有告密者,会不会突然间,自己就被举报了。其次是对王公贵族的攻击,不仅约束了百姓,同时也约束了王公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资格做贵族。

在之间的文章中讲到了,改革必定会触动利益集团的利益,现在商鞅动了他们的利益,结果会如同吴起一样吗?改革者,是非常危险的。成功了,名垂千古。失败了,遭到反扑,那么付出的将会自己的生命。都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但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更加崇高的目标,你只能够去摸。

三、立木为信

法令虽然制定了,但是还没有正式公布。为了让百姓相信,于是商鞅在秦国国都的集市南门,即咸阳的一个市集的南门,立了一个长三丈的木杆,说谁能够搬得动并拿到北门,就奖五十两黄金。有一个人搬了之后,果然奖了五十两黄金。百姓信服了商鞅这个人之后,才正式颁布法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立木为信的故事。

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商鞅的立木为信的做法。

信,是国君的重要法宝。国家依靠人民的保卫,人民依靠信用的保卫。如果国家没有信用,则无法管理百姓。没有百姓的支持,反过来则无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的君王,不会欺骗四海的百姓。国力强壮的国家,不会欺辱周边的国家。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会欺辱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会欺辱亲仁。不善的人则相反,会去征讨欺凌周边弱小的国家、欺辱百姓、兄弟、父子。

君主不信任大臣,大臣不信任君主,上下的心是相离的,所以会失败。这样虽然能够得到一些利益,但是无法弥补所造成的伤害,所获得的东西不能够补救将要灭亡的。所以齐恒公不违背曹沫联盟,晋文公不贪图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跟山野村夫的约定。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可能违背信义,能够获得一些短期的利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东西多。作为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承诺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而承诺了,就一定要去做到。背信弃义,得到的是短期的,失去的全部。作为一个人,更是如此,既然承诺了,就一定要去做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考验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法则。

四、礼教、郡县制、度量衡

除了上述的变法之外,商鞅还对社会风气、度量衡等进行改造。

秦国在咸阳修建国都,准备把国都迁移到咸阳。商鞅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因为要体现尊卑。因为一开始秦国用的是西戎的风俗,就是男女没有差别,长幼没有尊卑区别,所以混住在一起。

其次,是把四散的村落聚集成为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一共三十一个县。废除井田制,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界限。一个方里的田地为一井,井一共有九百亩。每一家耕作一百亩的地,剩余的八十亩为公田,二十亩为庐舍。

接着,是设立并统一新的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

五、变法十年的效果

政令颁布施行的第一年,秦国有数千的百姓跑来咸阳说政令有许多令人不方便的地方。从上文可以看到,变法实际上是加强了对百姓、对贵族的约束。所以,百姓觉得很不方便,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这个时候,太子嬴驷自己犯法了。

商鞅说:“法度之所以不能施行,是因为尊上的人,即领导层面自己都违反了。但是太子,是君主的儿子,不能够进行刑法。”所以下令把太子的左傅的鼻梁割了,在太子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涂上墨,一辈子都洗不掉,像是纹身一样。所以现代的人去纹身,是有点想不开的。

太子犯法,也会受到惩罚,更别说是其他人了。百姓知道后,都开始遵守法令了。

秦国用十年的时间,检验了这一次变法的效果。《资治通鉴》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就是说,法令施行十年之后,在秦国如果路上丢失了东西,是不会有人去捡走的,回来还可以找到,山间不会再有盗贼横行霸道,人民都敢于对违法乱罪的事情进行公开举报,而不是进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之前说政令不好的,有些也会来咸阳说政令真好。商鞅知道后,说这些人是来扰乱法令秩序的。把他们都赶到边境去。自此,没有百姓再敢乱议政令了。

总体来说,这一次变法,确实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整个秦国国力都逐渐增强,社会风气都好了起来。即维护了制度权威,同时也维护了国君的权威。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上文也讲到了改革者,是最危险的。那么商鞅的命运,将会是如何呢?接下来的文章,再继续讲解。

-------------------------

解读历史故事,阅读传统文化,学习圣贤智慧,请点击关注【稽圣】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第十八 | 商鞅为什么要在秦国实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