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读 / 活着


2022.2

/

活 着

推荐指数:⭐⭐⭐⭐


——  概  ——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小说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  感  ——


忙碌的一个月,让我在2月仅仅阅读了这一本书,就连这篇文章也是姗姗来迟,导致当时沉醉于书本时的云涌奔腾,竟都被记忆的风吹散了,还得一一拼凑回来。打铁得蹭热,用在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也算是余华对这本书最直观、最简要的概括了,而实际上,他还有不少细枝末节且意味深长的思考与见解,藏匿于各版本的自序中。那些简短的陈述,如未能使你我放慢细思,也算是种惋惜,建议你能去探寻探寻、琢磨琢磨。

主人翁福贵和他周遭的人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那是个给予他们幸福、悲痛、现实、无奈、愤恨,最终或含恨而去,或平静接受、只为活着的时代。而那个时代,起起伏伏,一面操控着他们,一面见证着他们的兴起与落魄,不予以任何反抗与挑战。

是啊,所谓的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也从来都是有限度的。

在无力掌控之时,他们或是成为了那时代中无足轻重的牺牲品,或是强留下脆弱且坚韧的生命,顽强地存留曾经美好的回忆,活着。

就如作者所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与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你或许会鄙视他们的“懦弱”,你或许会怀疑历史的真实性,你也或许会讽刺那时代下盲目的人民,但它不仅存在过,或许也正在存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产物的我们也未可知,或许我们也是那坚韧的福贵们,认真地“活着”,而这份“活着”已然不是生命的威胁,却也难逃威胁。

不论如何,文中的他们,用“自我”,守护着生命、守护着美好、守护着自己的力所能及,即便“福贵”已老,也被年老的福贵坚定地保护着。

他们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正如那悲观的积极,当你即将被生活打败,想想“活着”,想想福贵,或许能获取一丝丝力量。毕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

反观,当我们活着,满足了生存需要,或许需要借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去为有限的生命增添一些自己想要的色彩,去实现一些价值。

这份色彩,不必与他人相比相论,就如福贵一般,即便从少爷到福贵,即便从家庭美满到孤身一人,都能达到心中的平和与坦然。去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与成长,便也是一种自我接纳与人生境界。

文中除去引人入胜的故事,有那么一小段文字,在文前和文末两次出现,让我为福贵的生活哲学感动,使我为作者的潜心设计而感怀——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

“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2读 /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