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要理解一个人有多难?
答:要说多难就有多难,要完完全全理解一个人几乎不可能。不信你看看自己的伴侣,相处这么多年,是不是经常觉得对方还是不可理喻?而对方又有多少时候和你是心有灵犀呢?和父母,还能说到一起去的,又有几人?
这些可都是我们的至亲,何况他人。
3月1日,和菜头在他的公众号《槽边往事》里发了篇《周末荐片:徒手攀岩》,这是一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一个真实故事。讲述攀岩专家亚历克斯,在无任何保险措施和装备情况下,历时四小时,徒手攀登高近900米,陡如直壁的伊尔酋长岩。
这无疑是一次极度冒险之旅,因为失败的结果只有死亡。
文章看到一半时我就在想,今天的留言区一定又很热闹。因为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亚历克斯这种人就是“疯子”。果然,留言区里又是一阵狂怼。即使和菜头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已经写得足够清楚明白,但依然有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位伟大(我界定的)的攀岩者,也无法理解和菜头。
亚历克斯成功了,他没有死。不过,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却因不为同胞们所理解,被判处死刑。
德尔菲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当然,他还是一位强大的辩手,经常在雅典街头把人问得哑口无言。
公元前399年,一个年轻人迈雷托士控告亚里士多德,说他不敬神,还教唆年青人。更吊诡的是,此人与他并不相识。
这真是莫须有的罪名,亚里士多德当然不能承认。在有501名雅典公民组成陪审团的法庭上,他做了长时间的有力申述,这些都记录在其学生柏拉图著作《亚里士多德的申辩》里。
结果是,有281票认为他有罪,并判处死刑。亚里士多德在狱中服毒自尽。
强大如亚里士多德,依然无法获得同胞们的理解,被迫蒙受不白之冤。那么,在互相理解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美国网络上有过一个讨论,叫“我有哪些奇怪邻居”。
有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每天去信报箱拿报纸,都发现上面的填字游戏被人做了。安个摄像头,发现是一八十多岁老爷子干的。他买了本填字游戏书放在老爷子门口。第二天,老爷子拿盒饼干过来致歉。交谈中得知,老爷子参加过二战,老伴很早过世,他一个人过。老爷子还说,这世界变化太快,他不能理解。
老爷子不是要贪小便宜,他只是太寂寞。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有句名言:
每当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的条件。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我们需要一点包容。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章第3节)上帝为什么要这样说?
你去观察身边的孩子们会知道,人类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是非对错观念的。
当年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上帝说:“你们可以吃其他树上的果子,但不能吃这二棵树的果子。”第一棵树是善恶知识的树,即二元对立的树。第二棵是永恒生命知识之树。
结果大家都知道,在蛇的引诱下,人类先祖偷吃了第一棵树上的果子,开始有是非羞耻之心,开始穿上树叶做的衣服,然后被逐出伊甸园。
麻烦始于二元对立的发现。那就是人类的堕落。因为这世界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所在,哪怕是我们自己。
如果把世上所有人按道德标准划分,只有三类人。极少数是真君子,极少数是真小人,绝大多数人处于中间状态,是伪君子。伪君子的特点是,时而是君子,时而是小人。大多数时候是君子,少数时候是小人。穿着铠甲,戴着面具,让人防不胜防。
我就是其中一员,你呢?
这世上绝少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人和事,你却要拿个因果对错的框子,去衡量世间一切。。。
在与伴侣的争吵时,每个人心里都装着:“我是对的,是他/她错了”,“我可不能认错,这太没面子啦。”
多年前看金庸先生写《鹿鼎记》,以我有限的小学思想道德课知识,完全不能理解韦小宝这个人物。折腾这么多年,现在我才意识到,韦小宝的境界,是普通人中最高峰——这当然不是说他一流扣女技术。
韦小宝和康熙皇帝是莫逆之交,和陈近南情同父子。康熙要他杀陈近南,陈近南让他去杀康熙,怎么选?
韦小宝说,拉倒,老子不干了!
面对着泼天富贵,试问,有几个人能说放弃就放弃?说到底韦小宝最大的优点是真实,所以能够跳出框子,给自己多一种选择。
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写道
人生旅程的目的在于慈悲,当你超越了各种各样的对立,你便达到慈悲的境界。
超越对立有二层意思。一是忠实自己,让社会中的我与内心真实的我合一;二是不以二元思维来衡量一切。
具体到人和人相互理解,除了包容,还需要放下执念,跳出二元对立。多一样选择,多一层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