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好久没有见的朋友交流,朋友是在一个全球知名的企业中做HR,我们一起针对企业中的一些人事问题做了沟通。
我们发现“价值观”真不是一句空话,真正践行,是真的让一个企业能够活下来,并走更长远的基石。可能这跟最近的一些感受和思考有关系,自己对于“价值观”的认识在不断深入。
前几天谈到滴滴和自如的事件,很明显是企业价值观出了问题。我们说企业做强靠产品,做大靠组织,最久靠文化。
显然滴滴也好,链家也罢产品都做的不错,可以说企业依然做的很强了,但是不是能走多长远,这可真不好说,虽然道歉,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
试问企业的价值观从何而来,企业的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创世人的价值观。即:创始人认为什么是“正确的”。
这非常重要,我们常说一个企业员工的样子来自老板的性格,就是如此,从员工来讲,价值交换的第一对象就是老板。那么从投入产出比上来说:如何讨得老板喜欢,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因此员工总是去察觉老板喜欢的东西,老板认同的方式来满足老板的需求。
在这不知不觉的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老板认为对的事情,员工也会形成这“对”的行为动力。
滴滴领导人认为顺风车就是艳遇的通道,那么自然营销部门就会以此去诠释其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偶遇的艳情。自如认为租住效率最重要,那么销售部门自然就不会把租客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是尽快让租客入住才是王道。
这一切,都源于老板对于“正确”的定义,对于“正确”的选择和决策。而员工不过是为了达成老板的“正确”所付诸行动的落地过程而已。
有的时候我就在想,假如自己重新去找工作,自己会去哪里,为何而去?是因为收入?又或是因为什么?我想应该是因为企业的使命,企业本身相信并且践行的事情跟自己认为的是一致的,这才是物以类聚的前提所在,而并不会把薪水放在第一位。
看很多长期稳健成长的企业,这些企业最大的魅力其实并不都是技术本身有多强,也并不是产品价格就性价比有多高。真正让这个企业持续成长的一定是这个企业的价值观“很正”,即刚开始说的做久靠文化的意思。
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之所以跟从团队走更久,本质上是因为他们一起都在相信同一件事,即便是当前的技术和方法不对,当前的环境苛刻,收入不高,大家也不会因此会丧失信心,因为大家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共识:
即认同共同要解决的社会使命,以及决策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的共识前提,才可以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让团队协作更有效,推出的产品有灵魂。
毕竟产品也好,技术也罢,都不过是使命的实现手段,这其中真正的基石其实是“彼此相信”的共识力量。
一个创业者,没有任何资源,缘何可以赢,如今我去复盘那些身边做的好的创业者,我认为可能就是价值观和使命,自己认同的价值观,自己相信的使命,老板自律践行,自然会吸引更多类似的同伴加入,一起为“相信”的事情死磕下去。
从价值观到行动使命,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共识的向往前行,相信的力量就会裂变。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