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主要介绍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 维克多·弗兰克,在集中营里的经历。
本篇中,将介绍弗兰克开创的“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
—— 什么是意义疗法?
提及意义疗法,必须要提到“存在”,因为“意义疗法”以在存在主义的思想为基础。
抱怨生活完全没意义,内心空虚的病症,被弗兰克称为“存在之虚无”,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
当代社会,因工业自动化导致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许多人却无法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觉得生活没有重心,内心的空虚感浮现。弗兰克认为,抑郁、暴躁、药物依赖等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是因为“存在之虚无”。
此外,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也可能通过追求权力(或金钱)得到替代补偿。还有些时候,遭遇挫折的人对意义的追求,会被追求享乐所替代,比如性。
“意义疗法”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找到生命的意义。其名是Logotherapy,其中Logos是希腊语,指的是“意义”。
根据“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意义疗法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也就是将人的关注点指向未来,关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使人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对谁负责。
——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认为,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就要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他认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人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根据“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事业,或是完成某些任务;
第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即投身事业、学业或任何工作中,并努力实现它们。
2. 通过彻底体验某些事,或是爱某个人;(体验某种事,比如体验真善美,体验自然、文化。爱某个人,亦即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
第二点弗兰克做了些补充,他认为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
只有在深爱一个人时,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甚至看到TA潜在的东西,也就是TA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潜能是什么。
通过使所爱的人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TA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3. 在忍受无可避免的苦难时,一个人采取的态度。
以弗兰克的亲身经历来说,第三点“在苦难中寻找意义”,或许来自他在集中营的经历。
不过弗兰克也强调,遭受苦难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可以说是自虐。
弗兰克想强调的是,即使一个人在遭遇苦难时,也有可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比如书中提到的,来自《德克萨克纳报》的报道:
三年前,杰里朗因一场车祸造成脖子以下高位截瘫,当时他只有17岁。今天,他已能够用嘴叼着笔写字。他通过特制的电话参加了社区大学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闭路电视听课并参与课堂讨论。他还花了大量时间阅读、看电视和写作。
杰里朗在信中说:“我觉得生活富有意义和目标。我在差点儿丧命的那一天采取的态度成了我对待生活的座右铭:我虽然折断了脖子,但我没有被生活打倒。我已经申请了第一门大学心理学课程。我相信,残疾只会增强我帮助他人的能力。我知道,如果没有那场灾难,我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进步的。”
——意义疗法的主要治疗手段
1. 矛盾意向法(Paradoxical intention)
矛盾意向法要求面对我们最害怕的东西。通过幽默的手段,让患者想象他们最害怕的东西,从而将恐惧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比如:
一名年轻的患者很害怕出汗,他只要一想到会出汗,马上就会大汗淋漓。弗兰克让他在将要出汗时下决心,让大家看看他是多么能出汗。
于是,患者在见到能引发他焦虑的人之前,就事先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的汗,这次我至少要在他面前出上120公斤的汗!”
结果,遭受病症折磨四年的患者,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彻底摆脱了这种病症。
这个过程实际是逆转患者心态的过程,直到他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
2. 非反思法(Dereflection)
当一个人过于专注在某个问题或某个目标上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将注意点从自己身上移开,取消患者对自己的过分关注。
3. 苏格拉底式对话(Socratic dialogue)
治疗师以话语引导患者自我发现的方法。治疗师向患者提出特定的对话模式,通过聆听患者的话,治疗师让患者明白其中新的含义。
这个对话的过程是为了让患者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在他们的内心,等待他们自己发掘。
【结语】
弗兰克曾认为,对幸存者来说,回忆和描述集中营的经历是无意义的,因为
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本书发表前,弗兰克曾想过匿名,以狱中的号码代替名字。因为他认为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人,才会知道这种价值所在。
不过在作品完成后,弗兰克突然意识到,匿名会减弱本书的价值,他必须以署名的方式公开发表。
弗兰克希望用现在的视角来解释过去的经历,让没有那段经历的人了解幸存者们的经历,并意识到幸存者现在面临的艰辛生活。
弗兰克也希望以自己的著作,使那些感到“内在空虚”或“自我虚无”的人得到治疗。
离世前,弗兰克的足迹遍布欧洲、美洲、澳洲、亚洲、非洲,并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有29所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他出版了30多本著作,上百次讲座。
弗兰克的愿望达成了多少?我们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但他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激励了世界上许许多多遭受苦难折磨的人,影响至今。
生命的意义,有赖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和选择,以及用心实现意义的过程。
参考资料:
[奥] 维克多·弗兰克. (2010). 活出生命的意义. 吕娜 译. 华夏出版社
https://www.viktorfrankl.org/biography.html
https://www.goodtherapy.org/learn-about-therapy/types/log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