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是一位心理学家,在他家后停放着一部报废的汽车,孩子们每天晚上爬到汽车顶上蹦跳,嘭嘭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孩子们蹦得越欢。于是,他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你们来比赛,蹦得最响的奖5个钱币。”孩子们全力以赴,尽情蹦跳,果然得到5个钱币。次日,他又跟孩子们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3个钱币。”孩子们也蹦,但不开心,不再卖力地蹦跳。第三天,孩子们在车厢上玩耍时,他又来跟孩子们说:“今天蹦得最响的得1个钱币。”孩子们纷纷跳下汽车,“真没意思,还不如回家看电视!”由此,得出“阿伦森效应”,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

我们做父母的,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也要注意阿伦森效应。奖励是循序渐进的,一上来奖励的标准太高,之后奖励下调,就无法吸引孩子持续做某事。学校在奖励方面一般都很注意阿伦森效应,刚开始是奖励一朵小红花,10次之后换一朵大红花,10次之后换金色向日葵等等。上文的事例当中,本来孩子蹦汽车是因为喜欢,他把孩子们的内在动机转化成外在的物质奖励,当物质奖励减少后孩子们对做这件事的态度变得消极。我们做父母的是否也是常常把孩子对一件事的喜欢,从内在拉到外在物质奖励上呢?有一天外在奖励没有时,内在喜欢也随之消失。这就需要注意度和有意识,当您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奖励就分为物质奖励和对其品质的内在赞美两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根据阿伦森效应做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二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三组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三组最具好感,而对第四组最为反感。没人喜欢一直被打压,像第一组;一直被赞美也有些分不清真假,如第二组;先高度肯定再逐渐否定的受挫感,没人乐于接受,像第四组;而第三组呢,类似触底反弹,虽然触底的感觉很不好,但事情有惊无险,越来越好,这是所有人乐于接受的,第三组先抑后扬最具好感。这个实验结果,您可以广泛运用到许多领域,比如批评孩子时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孩子更能接受。初入职场先抑后扬,也更容易让周围人接受。综艺类选秀节目,专家评审打分伊始,不给过,各种挑剔,全场气氛紧张,艺人更是停止呼吸,随后还是觉得是可塑之材,希望下次看到更具实力的表演,一摁下通过键时,全场欢呼。讲课的老师先把学生们想成什么也不会,去讲课,彼此效果会更好;有人说,学霸会不会吃不饱?老师讲课就低不就高,这一点一声明,本身对学霸就是一种奖励,他怀着愉快的心情将收到更多的知识。

“阿伦森效应"不了解时觉得很神秘,学习过后发现生活中常常在无意识地运用它。没有知识的时候,知识很重要;一旦懂得,知识就从台前退到幕后。学习知识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实践,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有觉知地去运用,在生活中您会有更多的发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伦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