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1 晴
给一件事物下定义或用文字技术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了解。如果能够先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可能深入了解它。
设计应该具有生命力、张力
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
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运动,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
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如果不把眼睛眯起来,慢慢远眺,就容易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更谈不上抓住它的本质了。
商家努力打造“名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爱好追求“时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热衷于追求最新的信息和产品,唯恐落于时代潮流。
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但现在的思想教育却依然在想着如何追赶上技术的步伐,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情。
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位置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于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是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
交流领域也是一样。在混乱的状况中,只有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真正值得信赖的方向。现在我们开始理解到新技术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那些“旧”的,而是“旧”的要容纳“新”的,这样一来,我们做出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大了。
交流设计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些媒体合理整合。传统媒体所培养的感觉在新媒体中并非毫无作用。在一个媒体中形成的传达方式,可以在别的媒体中继续有效。对于设计而言,新旧媒体并无太大不同。设计要做的,是将它们放到一个宽阔的视野中综合地加以利用。
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地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
设计师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RE-DESIGN,简单来说,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
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是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如果要将一个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
目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商品形式已经两极分化:一种是以新奇的素材或夸张的造型来强调自身的独特性,以限量生产来标榜品牌的价值,以创造出心甘情愿年地接受其超高价格的忠实消费者为目标;另一种则是在尽可能的范围里降低成本,使用最便宜的素材,竭力简化生产过程,在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国家加工,竭尽所能地降低价格。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精准的市场调研、到位的市场营销、及时接受顾客反馈,由此产生出来的产品必然是消费欲望的再现。
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商品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对消费欲望的把握能力和体现水平。
如果是在一个审美意识相对不成熟的国家进行精密的市场调研,就能生产出不太有美感的商品在这个国家热卖,如果在一个审美意识比较成熟的国家进行精密的市场调研,则会制造出很有美感的商品,一样会在这个国家大卖。只要存在区域性市场,这种做法就没有什么不妥。
事实上,当富有美感的商品在审美意识相对不成熟的国家销售时,也会对当地的消费者产生启发,引起他们的消费欲望。但那些审美意识成熟的消费者是不大可能接受一件粗陋的商品的。这就是“美感带来的好处”——当与缺乏美感的商品并置时,有美感的商品更具有吸引力,也更能开启人们的消费意识。
日常是生活孕育优美意识的温床。
我们应该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日本文化就像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全盘接受了许多文化。这种状况固然会带来一片混沌,但当日本文化将其融合后,就会形成一种奇异的混合——这就是最彻底的简单。首先归零,扬弃所有。一无所有中蕴涵所有。
“无何有之乡”是庄子的名言,什么都诶有就称为无为。但这里面其实蕴藏着很重要的一种价值观。一眼望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村庄的魅力完全在于对自然景观的呈现,预期费力去改变它,倒不如用心面对蕴涵在其中的寂静与成熟,等这些力量自然长成,也不用“对外宣传”,只要将其放在森林的深处,或默默放置在那里就好,好的事物是一定会被发现的。
如何让人们来这里观看呢?我们制定了几个很有创意的构想。例如可以将会场的森林视为“活生生的展示资源”,比如就当成一个蚂蚁的巢,将细微的空间以绝佳的视觉性来让观众进行体验,让他们举的自身像一只蚂蚁,穿梭徘徊在那”蚂蚁穴“中。或许还能像生长在森林中的草,从根部直接进入到植物细胞里头。当时负责企划的人员们常说,要变成“小鸟的眼睛、昆虫的眼睛来体验森林”,如果采用先进技术,还可以从微生物或遗传基因的角度来做一趟关于“森林”的精致之旅。总而言之,就是没有必要从“森林外面”搬来大量的展示物品,而要使“那里的大自然”本身就成为展示资源。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对于自然所持有的敬意,作者那么认真地一笔一画记录下来,书中充满着栩栩如生的气息。若是在现代,只要用照相机拍下来就一切都解决了。但当时的人们却只能用手撰写,用心锻炼自己的眼睛与手,以能够明确、准确地将大自然描绘下来。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设计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旦提起平面设计师,人们就会想到海报制作、商标设计这些工作,然而,实际上设计师并不是一个功能单一的职业。在今天,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信息量的迅速增加和传播速度的增快,传媒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设计师们所要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传媒是什么?信息是什么?设计的职能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自己的答案,否则,设计的内涵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会日愈稀薄。
二战以后,平面设计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这一个阶段里,海报作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而广受关注;在另一个阶段,商标应对得到有效地应用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些都证明了设计的力量。然而,海报也好,商标也好,都不过是一种表现方式,并不能够成为设计的目的。一味顺应时势的设计,或许能够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取得显赫的成功。但它越是受人瞩目,就越是偏离设计的本质。
当然,问题并不只是存在于海报和商标领域。在商品设计和网络设计方面也有这样的问题。功能单一的捆包式服务就像是常见的“头痛药”或是“止泻药”,对那些小病症固然能够起到作用,但如果病情严重,就会束手无策。在传媒领域,设计师担任着类似医生的角色,他们要做的是通过信息传达解决问题。即便患者感到头痛跑来要头痛药,做医生的也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做一番认真的检查,很可能发现更因为严重的疾病。这时候,患者需要的可能是开刀治疗。如果设计师成了一心只想出卖“头痛药”的庸医,那些便宜的“头痛药”就会在市面上大肆流通,搅乱市场。
设计理应对所有的传媒领域都有发言权 ,应该通过传媒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向社会传达出相应的信息。留恋旧媒体和迷恋新媒体一样都是不适合的。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媒体其实是一种信息,新媒体中蕴涵着的是新的传媒观念,媒体本身并不具有创造性。设计应该在所有的媒体中都能发挥作用,媒体进化,设计也应随之进化。
电子媒体的双向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接收和发送主体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传播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个人电脑的普及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技术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追赶技术的发展步伐,人们的神经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信息过敏症”。还有人因为无法适应信息发展带来的混乱,出现了“信息不安症”。
在当今社会,重新认识“自身的职能和社会的立场”对现在的设计师来说,十分必要。
我认为:对设计师来说,信息就应该是一种产品。既然是产品,质量就应该有保障。信息质量的提高,能使其更便捷、迅速地传播。用理查德·沃尔曼的话来说:“信息设计的目的就是给予用户力量。”信息品质的提高带来的力量,能够增加受众的接受能力。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质,增强传播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直接带来信息品质的提高。“如何更容易了解?如何令人更加舒适?如何更为简单的传达?如何才能让人感动?”——这些才是衡量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尺度。
仅仅是远远仰视,是不可能实现“信息之美”的。即便是珠穆朗玛峰,也有登山的路径。在这里,如果说“信息之美”也是一座高山,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条攀登路径:“清晰”、“独创”和“幽默”。
1.清晰
“清晰”是信息的基本品质。如果信息的内容很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理解,其品质也不能算好。设计师的工作要领之一就是对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冷静的构建让信息明了易懂。
2.独创
“独创”就是用没人用过的崭新方法表现信息。清晰固然是必要的,但仅仅是清晰并无法保证信息被人接受。只有具有独创的表现形式,才能引发人们的兴趣,为之感动,进而接受信息本身。这并不是很难理解的问题。通常人们就认为设计师的工作意义就在于独创。
3.幽默
幽默代表的是层次极高的理解。人们如果不理解内容,是笑不出来的。只有在理解内容之外,还能够从其他角度进行欣赏,人们此案呢过笑出来。不光是把握内容,并且还能从其他角度对其进行欣赏,幽默才能够实现。请各位想象一下讽刺艺术吧。讽刺艺术是对某种事物或者人物的批评,人们发笑这一事实就是他们深刻理解了这种批评本身的明证。滑稽故事和讽刺漫画也是一样。那些能够理解信息“幽默”品质的人,自然就是信息传达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