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杨老师《关于学习问题的有效思考和突围》课程笔记

昨天有幸参加了杨老师一天的线下课,感觉非常好,收获到了真知。

以前学习感觉自己懂了,但是运用起来经常做不到,做不对,听完杨老师的课才明白为什么。

一、知识分三类:逻辑型知识、直觉型知识、技能型知识。逻辑型知识对应的是理性层面的知识,直觉型知识对应的是感性(感觉)层面的知识,技能型知识对应的身体层面的知识。

杨老师说很多人误把逻辑型知识当成知识了,我可以对号入座了。我以前以为听懂了知识就真的懂了,现在明白我只是理性层面上懂了,我在感性层面,身体层面并没有学到。老师举了个例子,教练教我们投篮,教练把具体步骤怎么走位怎么投都教给我们了,可是刚开始我们很难做到。因为没有经过大量练习,我们的身体无法做对相应的动作,我们的感觉也不对,所以球投不进去。我明白了学习知识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是单一的死记硬背记知识要点。

二、学习是学习主体的需求。

每个人生来就是爱学习的,学习是每个人的需求。可是现在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厌学?我现在明白孩子们厌的是学习的对象——就是学校里要求学的知识。

以孩子为例子解释一下几个概念:

学习的主体是孩子。

学习的对象是知识。我们很多人都把知识狭隘的看成只有学校里学的那些语数英物理化学生物等等。

学习的媒介:教师、家长

这三者是一个三角关系。

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中国的学问大家是孔子,西方人中最有学问的人是苏格拉底。教育是什么?学习是什么?我们以前不习惯问这些问题:学习是什么?我们经常是教给孩子怎么做,这是大错特错。因为学习过程是无法完整复制的,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时代变了,适应于父母的学习方法是无法照搬到孩子身上。如果非要这么做,就会把孩子们整的厌学、厌知。我们作为孩子学习的媒介之一,没有看清楚事物的本质,而是一直在找方法,这是舍本逐末,甚至可能是背道而驰。所以现在很多孩子厌学、厌知,就是因为家长错误的认知造成的。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主体性。

三、学习是一个自我理解的过程。

孩子因为年龄小,背景知识不足,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生产性偏见。孩子学知识产生了生产性偏差,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点,就会产生新的生产性偏差,离真知越来越远。如果孩子主动学习,就可以逐步消除这个偏差。如果孩子写作业慢、学习成绩一般,家长就没有耐心,只是为了图快,快点完成作业,快点提高成绩,想尽各种办法干预孩子,催孩子写作业,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总是被动的去写作业,被动的上辅导班,经过老师灌输,囫囵吞枣,短时间内看到了“效果”,实质上孩子没有完成自我理解的过程,没有自己主动去完成消除生产性偏见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有尊严的学,不要去追求成绩。主体性被保护好的孩子的理解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会不断提高。

21世纪培养人才是发展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百度: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我们培养孩子要把孩子培养成他自己王国的国王,拥有国王的权利,有自己国家的主权。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奴隶翻身了,社会地位也平等了,可是奴隶因为被严重的剥夺了主体性,短时间很难恢复,无法适应平等后的生活。

主体性被保护好的孩子遇到问题会积极主动的面对。当孩子面临学习成绩和主体性的选择时我们要坚定的选择保护主体性。人的一生很长,何必急于一时。有句话:“不如他所是,也不会如你所愿”。

四、身心高度放松,大脑高度专注。

人越紧张,注意力越容易涣散。通过运动可以放松身心,提高学习效率。每天运动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

五、保护求知欲——只能间接引导,不能直接讲道理。

爱讲道理的父母孩子的求知欲都很低。 有句话:重要的不是寻找答案,而是提出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让人完成自我理解的过程。提出问题是激发人的求知欲最好的方式。这对教育者个人素养有极高的要求。建构放松的环境,在放松的环境中提出问题。

六、孩子的心智按码(思维方式)是复制来的,一般是复制父母的。所以我感觉改变自己思维方式迫在眉睫。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人相伴。学习卓越思维方式,远胜过上补课班。学习优秀的人主要是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

七、主体性恢复

妈妈放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无条件的爱孩子,支持孩子,建立情感链接。一个家庭的核心利益是把自然人的地基打好,自然人的完成度越高,基础打的越好。

总结:通过一天的理论学习和现场互动,我理解了很多知识除了学习逻辑型知识,我们需要通过感觉来完成自我理解。学习是通过心智,心灵,身体三方面来完成自我理解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9-29杨老师《关于学习问题的有效思考和突围》课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