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感想

今天上课,好象有点小不同。首先,又强迫自己用英语去和学生沟通。其次,设计了两个学生展示的环节:一是导入时让他们根据几个问题写一段介绍上一次参加的party ,然后展示;另一个环节是在完成所有的有关party的语言素材后,请他们给我一个建议,主题是“以前的学生邀请我去参加她的婚礼,我该注意什么。”今天的课学生的情绪明显high了一些,导入时的report还不是特别自信,但是最后给我建议的环节明显大胆,也有话说了。

嗯,培训还是有效果的,虽然这样立杆见影的效果很可能是一时的冲动,慢慢地又会冷却下来。但是,每出去一次,就是对固化习惯的一个冲击,而每一次的冲击,无疑会晃掉一些旧的,生成一点新的。以下是这两天的一些感触,现在理一理。

1、福州一中老师一开口,惊艳。然后,毫无例外的,我又开始自惭形秽。

听这样的课,总让我不得不面对自己现在上课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如何让自己和学生充分利用每天的四十五分钟用英语。没错,要让我们这种程度的学生用英语交流非常困难,而且口语还是自己的短板,但是,不在英语课上用英语,这是多么大的浪费?从今天的上课来看,只要输入够,学生的输出还是可以期待的,而且不就学说话吗?比起理科,学生应该会觉得容易一些?坚持!

2、任务设计决定一堂课的走向,生成和效率,也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师的综合素质。

同课异构是一件危险的事,同一个文本,教师想把学生带到哪里?能把学生带到哪里?他预设的目的地,他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为学生铺了哪些路?搭了哪些桥?目标、路和桥就是任务设计,这些是由教师的视野、逻辑思维、语言文学素养、人文情怀决定的。

这次听课,养中的三堂课的任务设置让我特别有感触,由于三堂课的老师显然都是认真对待的,也因此就特别能体现出他们的特色。

养正中学王老师出手不凡,从第一张的导入就可以看出她有多么重视思维度,从仅仅七张的幻灯片可以看出她的思维有多简洁,从她设计的对比的那张幻灯片可以看出她活跃的思维,从她对写作技巧的归纳可以看出她的文学素养,而从她的作业设计,则可以看出她的创新能力。

漳平一中朱老师的课是唯一提供教案的,无疑她也是最贴心的、谦逊的。虽然她的教案一到我手,我有点小小吃惊的,甚至有点小失望,可她的不疾不徐的教态真的令人舒服。尤其在讲解设计时,她介绍了自己校情,又谦虚而又不亢不卑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我瞬间被打动了,也瞬间明白了她就是她。她的学生平均60几分,她平时擅长的教学不是引导养中这样的孩子如何努力飞得更高,而是如何让她的学生相信自己能飞,然后她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飞,甚至逼着他们飞,这和我们一样。因此,她设计的任务应该不是她平时的教学的方式,她在陌生的领域里摸索,难免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她找来的音像补充很好,也特别适合我们的这样生情,

我想,象我们这样的力争让学生的平均分走向90分的学校,对于文本,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突破语言知识的障碍,读懂文本,澄清自己的问题,这也是好的一学校一笑而过的步骤。而进行深度阅读,归纳写作技巧并运用,发表个人观点,对我们来说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反之,对于名校,如果停留在浅层阅读,如何达到平均分130?毕竟高分是充分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比如,在国外读中学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托福的口语考试得高分,因为一个人一张口,除了暴露语言能力之外,也暴露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福州一中陈老师的任务设计精准。精准的任务让她举重若轻,一节课上了两个文本,学生竟然跟得很流畅。我想这和她的教学目标有很大关系。她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个文本必须补充一个文本,这个目标让她删减了所以在她看来不那么重要的步骤,比如导入,朱老师用了五分钟,而她直接用一幅图30秒跳过。她设计的任务还特别精细,也是为了减少学生卡壳的风险。因此,她貌似轻松地上了别人1.5倍的教学容量,其实是由于她做了精准的预测,学生所难她都想到了。当然,弊端是思维方面的培养也就少了,因为思维是个慢活。好在,两篇文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尤其第二篇关于蚂蚁森林的文章选得太恰当太好了,吻合主题,接近生活,材料新颖,显示了陈老师的视野。

个人认为,王老师的课适合名校的学生,不仅读文本,还读文本之外的技巧以及对社会的担当。朱老师的课,如果任务再细化些适合二级学校的学生,就着文本读文本,再补充一些文本之外的背景知识。而陈老师的课件我特别想要,我觉得她的课有很大的包容性,教学任务小步快走,最后的作业也很开放,无论哪种类型的学校都可以借鉴。

真是人老话多,才写了第一天的三节课,就把我累成这样。纯属个人观点,胡言乱语,搁笔,有兴趣再聊。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训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