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在儒家学说上的贡献是巨大而深刻的,孟子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个精通经济和税赋的经济学家,他还是社会学家,他有几种思想,完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第一,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提出了人的良心说,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第二,提出了仁政的理想。

第三,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第四,提出了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五,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

下面我们就着重讲讲,孟子在社会学上的巨大贡献。

第一,孟子提出了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

第二,孟子提出了社会分工的理论。

第三,孟子提出了最早的国家救济的理论。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构想。

我们今天要来谈一谈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理论。并剖析为什么有人会反对孟子的这一科学的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孟子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分工的理论。

孟子的这个理论,是在与农家的辩论中提出来的。

农家创始人叫许行,是楚国人。他假借神农的言论,创立了农家学派。农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劳动,就是国君也不能偷懒。就像柏拉图主张哲学家治国一样,农家希望国君是精通农业技术且带头耕种的劳动模范。因为在农家学派看来,所有不劳而获的人都是可耻的。只要人人参加劳动,君民共同耕种,大家都自食其力,不求别人也不去剥削别人,就能实现“天下均平”。这是劳动者朴素的平等理念,但也是镜花水月的理想主义。

作为一个哲学家,孟子考虑的是国家天下的福祉,用的是系统性思维,考虑的是如何正本清源拯救人心,他有责任批判农家学派天真的理想主义。于是一段精彩的辩论就此展开。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吃自己种的庄稼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穿自己织的布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与农家的辩论中,孟子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规律,反对“市价不二”的平均主义,显示了一个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赞成社会合理分工、鼓励产品公平交换, 大力保护和积极发展工商业,既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又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他的创见可谓前无古人。

从这段辩论中,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有人要强烈反对孟子的社会分工的理论了。他们在本质上与农家的思想是相似的,是一种迂腐的理想主义和平均主义。他们幻想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分工的社会,认为有劳心者,就是要剥削统治别人,有劳力者,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他们是用简单的阶级层次的分法,来分析社会现象,其实,这完全是见木不见林的短视。


事实上纯粹的劳心者和劳心者几乎没有:劳心为主劳力为辅者,劳力为主劳心为辅者,还有就是劳心劳力相当者,这三类。任何人都有受治于人的时候或领域,哪怕再无能的人还能是家长治治熊孩子吧,再不济也能随时治理其它生灵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