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艺术区有一家我念念不忘的店,是若水堂油纸伞。刷着熟桐油的骨架上顶着薄薄的油纸伞面,伞面上或花鸟,或草木,或美人。走进店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岁月的味道。

大家初识油纸伞,应该都是自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把小小的油纸伞,就撑起了整首诗的故事感。

纸从无到有,历经千年。从纸到油纸伞,中间更有着数不清的人和故事。

我在的北方很少下雨了。下雨的时候我很少出门。出门也不会用到那把黄底红梅花的若天堂油纸伞。它就静静的挂在卧室东面的墙上。尽管从没见过日光,每天目送夕阳。却已经像是阅尽了人世沧桑。

纸总是这样。仿佛生来就是一个故事。

宋代苏易简曾在《纸谱》中写:“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这些植物在寿终之后,成纸之前,还要经历研碎连接,高温蒸煮,自然发酵等一系列步骤。最后才能成为一张纸。与其说我们接触到的是纸,不如说更像是摸到了一场重生。

像被各式各样的伞取代的油纸伞一样。不管是纸还是传统纸媒,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今天的我们,更习惯于用各式各样的手机应用,代替笔和纸。用随手可得的网络知识,代替传统图书。

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先生,在形容在线知识付费时曾说:“如果用资本的力量,把一粒小麦裹上糖纸,告诉你是精华素,大力丸,这种现象会持久吗?”所以,王斌认为,传统图书和纸媒是粮食,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在线知识是泡沫。

泡沫和粮食的区别,一个虽然华丽,却短暂虚幻。而另一个,是朴实长久的。

我们需要什么?毫无疑问,一目了然。

很多人认为,最近市场上流行开来的kindle,可以取代纸质图书。我也是不认同的。一些快速化需要掌握的知识,可以依靠kindle来获取。但是纸质图书更能带给我们一种满足感和收获感。一本沉甸甸的书握在自己手里往往能带给我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相反,用电子书读书时,放在文字本身的注意力,更多的会被进度,背景等外部因素剥夺,从而更显急躁。

我常说,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有低谷时,就去读书吧。不一定非要读某方面的书,也不一定非要读很多。只要有一本书,在读,就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书能安心,能定神,足矣。

而且,许多经典书目,经典版本,一本纸质图书,更具有珍藏意义。

我喜欢读纸质图书,也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我享受记满一个又一个日记本的充实感,而恐惧于被电子文字俘虏的思想。怕终有一日,科技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解放手足,更将我的思想囚禁于牢笼之内。

蜀笺、葬经、宣纸、棉纸……纸伞、纸灯、纸船、剪纸……纸和纸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也融在我们的血脉里。希望它们就像我屋子里的油纸伞一样吧,能陪我久一点,再久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