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龟虽寿

《庄子》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楚王派遣两位使者请庄子做官,庄子却说自己宁愿做一只在泥巴里爬的活乌龟,也不愿成为死后被人们隆重供奉起来的神龟。故事的初衷是反映庄子的人生志向与人生智慧,今天看来,神龟的境遇却也与传统文化的现状颇有几分相似。现在的人们都不否认传统文化很重要,平时却更喜欢看看剧集,打打游戏,或者叫上朋友出门撸个串儿。很少有人会每天写写书法,听听戏曲,亦或焚燃清香弹奏一曲古筝。

戏曲进校园、书法进社区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活动过后,传统文化与群众生活还是桥归桥,路归路。另一方面,不少对于传统文化的改编却遭到了指责与反对,理由是水平太差或过于庸俗,玷污了传统文化,有人甚至提出传统文化不容改编的观点。阳春白雪无人问,下里巴人又不行,传统文化有此现状的症结,恐怕就在这里。

四诗风雅颂,公认文化成就最高的国风,说白了只不过是给当时民间小调整理的一个歌词本,里面的内容不乏谈情说爱嬉笑怒骂。虽然人民群众很喜欢,但把这样一本小册子供在庙堂之上,似乎不太合适,可真正适合供起来的《大雅》篇目,绝大多数人恐怕连一句也说不上来。

文化,是广大人民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接受某种文化的人越多,这种文化也就越强势,越有生命力。而高雅的东西之所以高雅,必要条件是它的难以理解、难以获得,甚至难以接触。当一种文化变得高雅,便意味着它的受众已小。

楚国的神龟死后,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受众人的膜拜敬仰。如果传统文化也像它一样不容亵渎,恐怕也只能拥有与它一样的结局。当然,在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并不会完全消亡,但如果真到了这个地步,消不消亡其实也没什么区别了。

煌煌唐诗,取其余料,变更形式,就成了秦楼谢馆的茶余小调。孔夫子如果在世,听了这种叫“词”的东西,应该会直皱眉头吧。可随着它的传播、积累与进化,渐渐有了莺歌燕语的“鬓云欲度”,惆怅婉转的“秋色连波”,接着又有了铁板高唱的“大江东去”,更有了气干云霄的“怒发冲冠”,最终有了我们开国领袖的“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意思的是,唐诗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降低它的地位,反而与依次而生的宋词、元曲、明小说一起,永远地融入到每代人的生命中。更有意思的是,上面提到的范仲淹端庄典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先是几百年后被一个叫王实甫的放到自己不太正经的剧本《西厢记》中,近千年后又被一个叫邓丽君的用靡靡之音演唱。结果天没塌,词没毁,三者还都成了经典。

我们常说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唯我独尊的盲目自大,也不是党同伐异的严防死守,而是坚信齐放的鲜花比杂草更有生命力,愿意将自己的星星之火燎满整个草原。

丰碑和墓碑都是碑,但文化不是碑,而是一条河。传统文化是上游,流行文化是下游。只要人类的发展滚滚向前,那么今天的下游终将变成明日的上游。如果下游的水与上游的水毫无区别,只能说明没有新鲜水源的注入,这条河流终将干涸。

站在上海崇明岛,捧起一掬长江水。唐古拉山脉的冰雪不在高山之上供人敬仰,而在我掌心之中汩汩流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神龟虽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