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成就难道不是理所当然么? 佛教不是宿命论但没说命运不存在

智慧法里面的确有“武功秘籍”也有处理事情的锦囊,但并不是人们知道了内容之后就能够所向披靡。想要成功必须要自己付出努力、付出行动,这里的行动不只是思想的、语言的行动,而是要付出努力身体力行。我们懂了秘籍、看懂了锦囊,但是如果我们的智慧不够,那我们还是无法看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果我们没有培育出足够的忍耐力和决心,那么我们将无法持续这个转变的过程;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善业福德,那么也不会有足够的力量推动我们走出原有的困局。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布达文萨总是强调,一切的善归根结底都是人的行为,善缘是一切善的决定因素、唯一因素。


老师要能发现练习者们的状态和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法和策略,去帮助、策励乃至是告诫练习者们正确且勤奋的练习,如果不能练习,那么至少是要做善业打基础。大家必须要知道,生命是非常脆弱的动态平衡系统,时刻都面临着巨大的阻力与风险。生命是一场博弈,既然是博弈,那么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策略,还必须要有实力。在现实中,个体差异是巨大的,有些人易于教导,有些人比较难,每个人的基础以及理解力都是不同的。


有一些人,只要你告诫他们,马上就能意识到问题;还有些人在你告诫之后事情发生之时他们能马上意识到;再有些人,在告诫之后事情进行到麻烦之处时能够意识到;第四类人,他们在告诫之后事情完结且蒙受损失之时才能意识到;第五类人,无论怎样告诫都意识不到,遇到同样问题还会再受苦;第六类人无论如何告诫,无论怎样受苦,都记不住,然后还总是抱怨,抱怨老师不管他,抱怨世界不公平,抱怨天理太残忍。这些其实就是命运,每个人的命运。


世上虽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但也没有那么多“不可说”,绝大部分的“不可说”是因为看不懂或者讲不通亦或是故弄玄虚。在有智慧的智者面前,人们的命运是可见的、可描述的、透明的。文章是布达文萨的原创,文中的观点都是布达文萨的观点,布达文萨对这些观点承担全部责任。有很多内容或许不是那么好听,但现实和事实就是这样的。


布达文萨经常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但亲近善知识不是找机会和老师抬杠聊天;亲近善知识不是找一个随时倾倒情绪垃圾的垃圾堆;亲近善知识更不是要把老师困入鸟笼,让所有的知识与智慧只为自己所用。这样做都是贪婪,都会阻碍自己继续的进步。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适合不同的方式,很多时候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能阻隔很多“疾病”,身体的精神的疾病,而智慧与精神是不会被空间所阻隔的。

 

与老师学习与互动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的潜质不同,也决定了每个人的方式与距离也不同。当你做了足够的善业福德时,当你的心慢慢变得安稳现实之时,当你恭顺的接受安排时。这个时候就是合适的学习模式与互动方式,你的善业与福德也会把老师给你的告诫与解答呈现给你。当你的智慧慢慢升起之时你就会慢慢理解这些呈现来的告诫与解答。如果你的善业福德不足,那么即使老师与你近在咫尺,你也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听到老师讲的内容,甚至忽略老师的告诫。比如打瞌睡、走神、胡思乱想或者被其他的人事物干扰。


如果你的智慧不够,那么即使老师在你的面前掰开揉碎,手把手的教你,你也还是无法理解,就仿佛眼前蒙了一层纱帐,仿佛脑袋里灌进很多水与沙子一般。智慧的培育除了需要训练之外也需要善行福德作为基础。没有善行与福德的保护,人们将会因为缺乏条件而无法开展训练。也可能会因为条件的坏失或者出现强大的干扰与阻碍而更无法持续练习。


有些人认为,修行是免费的,免费就是不花钱。其实,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修行也好慈善也罢,都不能理解为免费,它们只不过不是商业行为,只不过是不设置价格门槛,从而让每个有缘人都能在有需要的时候获得培育智慧的方法和帮助。世事无常,财富与权力不一定能够时时刻刻引领我们,甚至富有的人也不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能拥有财富、健康、都能保持清醒与理智。这时慈善与修行会成为你的”救生艇”。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你所获得的一切,是有人帮你支付了成本。


当然,人们也可以一直索取而不付出,不会有人阻止你,也不会有人指责你。这些人只是会失去培育自己良知与善心的机会;只是会失去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运气、增长力量与增加可靠资源的机会;他们只是会远离那些有责任心有担当心地善良群体。一个人有怎样的观念会导致他有怎样的习惯;他有怎样的习惯会导致他经常重复怎样的行为;他的观念、习惯与行为会把他投送到对应的人群之中并且紧紧的把他束缚在那类人的群体中。所以,没必要抱怨自己总是遇到不感恩的人又无从选择;也没必要抱怨自己总是被人利用却无法出逃;也不用抱怨自己才华横溢却总无人赏识。我们需要尝试一下能否从这些人群中逃脱。如果不能,那么布达文萨建议还是好好地学习培育智慧的方法,进而好好地审查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贪婪、吝啬、冲动、草率、固执且自以为是的人。我们对待“救生艇”的态度、观念与方式,其实也是对待自己与人生的态度。


严格来说,禅修智慧法甚至都不是慈善和公益,它是训练,是教育,最极致的训练,最极致的教育。只有那些足够慷慨、足够勤奋、足够坚持、足够勇敢的人,才有资格接受这种这种训练,接受这种教育。培育智慧的方法是非常稀有的,与时间与生命的长河相比,智慧法在宇宙中的存在,短暂的就像闪电划过天空一般。我们每个人在过往的生命中都曾经因为没有遇到培育智慧的方法而饱受错误观念与行为的折磨;我们每个人在过往的生命中也都会因为没有遇到培育智慧的方法而深陷于各种损友之中;如果我们想逃脱,那么我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奋起改变,去学习和练习智慧法,去持续努力积累善业福德。


不要认为富有、健康、安全乃至是温饱是理所当然的,看看那些战乱中的国家,看看那些饥荒大陆上的人民就知道了。也不要认为我们所获得的帮助与教导是理所当然的,更不应该埋怨我们的父母没有带给我们令人满意的帮助和影响。事实上这一切,无论满意还是不满意的,都是由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运推送来的,都是在过往的生命中我们自己的“真心”与动机驱动之下,亲自构建起来的。我们投生到拥有怎样父母的家庭;我们投生到哪个国家,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过往的行为构筑的。


有一些“聪明人”内心奸诈狡猾、自私算计,你让他好好做善业构筑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建造一座坚固宜居的命运之屋。而他们总是觉得你是想占他们的便宜。或者总是认为你是要难为他们。经常他们还会这样想:“你这样严格要求,一定是你对这个屋子有企图,我干嘛要让你的企图得逞”?于是这些“聪明人”就各种偷工减料,各种糊弄应付。最终谁是那个屋子的居住者?屋子质量差受损的是谁?没有智慧之前你能知道别人的企图么?别人的企图你管得了么?别人的企图又与你何干?想来想去想那么多,却唯独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之后呢?抱怨屋子差,抱怨命运不公平,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好的影响和教育,抱怨国家不给力没给他们好条件好政策。


还有一些人,他们认为索取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帮助自己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甚至会用自己的幸福作为交换条件来要挟帮助他们的人。他们经常会明里暗里表示:“你帮我赚的这点钱不够我养老的!你帮我赚的这点钱不够我再买新房子!你要帮我赚更多钱我才安心修行!你要给我更多事业上的辅佐我才能安心修行;你要接受我的情绪垃圾,否则我就退回过去那些坏朋友的圈子中去;你要苦口婆心劝我哄我我才努力!”还有一些人,夫妻之间总是吵架甚至打架,但是真正分离了之后反而变得甜言蜜语、互相思念难舍难分,割舍不下,之后两个人复合又变回以前的吵闹家暴且更严重。这些其实是自我折磨的心态造成的,它的根源是严重的嗔心与邪见。嗔心与邪见重的人群往往也会缺乏能力,经常运气也会受损,因此最好不要心气太高,更不能好高骛远,放平心态简单生活比较好,免得让自己与他人烦恼增加。如果这些人不努力面对这些嗔心与邪见,不努力克制自己的嗔心,不去努力培育善,那么之后的生命将会有滑入更苦的趋势。(此段为后期添加,音频中没有此段内容)


其实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自己才是一切的构建者,自己是导演,自己是演员,自己是制片人。他们也没必要抱怨乃至咒骂自己,因为自己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培育智慧,逐渐建立纯粹且正向又积极的动机,并按照规则与原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并管理好自己的行为与观念。最好也能鼓励父母培育智慧。所有这一切根本的根本都是智慧,除了培育智慧之外,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改变这一切。命运是真实存在的,它会一直跟着我们,佛教不是宿命论,但佛教没说命运不存在,在人们的智慧没有成为极其犀利之前,人们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左右。


命运是真实存在的,一切成就与幸福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它们是由我们的动机与行为构建的,它被我们的观念所主导。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饰这些缺点,更不应该放弃努力。每个人都应该正视命运,努力培育智慧,安守自己的本分,不消极不懈怠,也不作非分之想。佛教不认同宿命论,但想要逃脱宿命必须培育出足够强悍的智慧,也必须要认清命运,接受命运存在这个现实。




注:有观点认为,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一切都是已经注定的,不可改变的,被构建好、决定好的,这被称为“宿命论”。宿命论与宿命是不同的概念。




 

(佛教不是宿命论,但佛教没说命运不存在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与成就难道不是理所当然么? 佛教不是宿命论但没说命运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