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单中惠翻译。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在整个育儿届可谓是大名鼎鼎,我在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就听朋友说过,告诉你以后有孩子上幼儿园要上蒙班。这本书正是其一生的精华所在。
看作者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家庭养育了这样一位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研究她的生平,知晓其成就的前因后果,1870年,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Ancona)地区的基亚拉瓦莱(Chiaravalle)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作者在儿童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一定是《父母的语言》书中所需求的良好的共情关注,充分理解和解释,允许孩子有发言权的交流讨论。
5岁后到新的生活环境,开始学习的生涯。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生涯。蒙台梭利虽是独生女,但父母并不溺爱她,而是注意对她的教育,如要求她守纪律,同情和帮助穷苦和残疾的儿童。因此她幼年时就特别关心那些不幸的儿童,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这个时期的教育和环境为她后来的事业种下了一颗良善的种子,孩子在儿童时期,家长在孩子心中埋下的良善,可以指导孩子过好一生。
13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于1886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学基础。 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芬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这点要说明:男女学习上的差异,其实是后天我们固化思维的结果,文理科不是按性别分的科,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应该根据学有所长和优势进行任一科的专注学习。
16岁(1886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台梭利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学医。“女孩子学医”在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里,可谓荒谬与决不可能。但蒙台梭利不顾父亲的反对(中断经济上的资助)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凭着她不屈不挠的努力,终于获准进入医学院研读。由于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时常单独留在解剖室做实验,与死尸独处:再加上家人的反对,沉重的压力,无人可倾诉。不过蒙台梭利却能愈挫愈勇,因而培养出异于常人的毅力,为她日后献身儿童教育,奠定了成功的基石。儿童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起来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可以让她拥有良好的主见,坚毅的性格气质,让她能越挫越勇。
26岁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随即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开始对低能儿童的研究发生了兴趣。她深入研究和检验了伊他(Jean itard)和塞贡(Edward Seguln)的教育低能儿童的方法,在此期间,曾去巴黎和伦敦参观和访问有关低能儿童的教育机构。
28岁在都灵举行的教育会议上演说,并于罗马出版此演讲文《社会的不幸与科学上的新发现》。儿子马里欧·蒙台梭利诞生。29岁在意大利开始为期二星期的演讲旅行,演说《新女性》与《现代慈善事业:儿童与和平》,获杰出医疗服务奖。青年期演讲与口才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才干,能讲之人一定有才干。
30岁就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这段工作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发展。31岁及时进行职业方向的调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32岁受邀于拿坡里教育学术会议上演讲。34~38岁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人类学、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四年的大学教授,大学环境为后期著书立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其在人类学讲义的基础上整理成《教育人类学》一书,于1908年出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为其后期的儿童之家的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功底。
37岁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1] 1909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年—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从此作者走上一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事业道路,从此工作实践促成其学术更大的成就,学术成就促进其实践面向全世界,至此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都深深的受到这一科学理论的影响,可以断定今天欧美许多创新人物的出现或许真是其理论支撑下的教育成果。很幸运中国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虽然有些晚,但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是创新人才占比较多的国家。
具体地说,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人的第一意识不是后天给予的,而是先天存在的”,她把这叫做“精神胚胎”。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性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在身体方面,导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
虽然,我的孩子已超过6岁,这个时候我才读到此书,依然很是获益,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的本来面目,从而揭开生命发展的“秘密面纱”,探讨生命的“深刻真理”。其次,在真正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前提下,教师应成为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除了消极的观察,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但这种引导并不是那种直接教给儿童方法和观念的传统做法,而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使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同时,教师应该阻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免得危及儿童本人和其他儿童的发展。再次,教师应无限热爱儿童,献身教育事业,不断完善自己,以自己的完美形象作为儿童自我教育的榜样。
作者一生出版了:《教育人类学(Pedagogical Anthropology)》《蒙台梭利教学法(The Montessori Method)》《蒙台梭利手册(Dr.Montessori's Own Handbook)》《高级蒙台梭利教学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新世界的教育(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发现儿童(The Discovery Of Child)》《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教育之重建(Reconstruction In Education)》《家庭中的儿童(The Child In Family)》
这本书读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坚信家长和老师永远只能作为孩子的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设者。关于学习,其实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关于成长,孩子的发展值得成年人的敬畏。相信孩子成长的过程总是说:“我看见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说明:作者生平主要参考百度百科。一些文字引用自百度百科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