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特征

整合性逻辑下的评价往往依托于一个个情境,这里的情境往往是真实性问题情境

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先读了大标题,昨天读书有些心不在焉,没搞明白:真实性问题情境和评价有什么关系?今天回过去再读,强迫自己静心思考后,读到上面一段话时,我终于清楚了:真实性问题情境是针对整合性逻辑提出的。

真实性问题,情境的本质是真实性,而不是真实,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和限制性的表现特征。

问题情境可以从不真实过渡到真实。这句话应该怎么样理解呢?就好像一座桥一样,桥的一端是真实性问题情境所涉及到的学习任务,中间是现实世界表现性任务,桥的另一端是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未来解决现实世界中问题的专家素养。

什么是现实世界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真实世界目标。从网上找来,还是不懂,如果是目标,不应该在桥的另一端吗?暂时放下。

真实性问题前进是为了真实,也就是说他必须包含真实的特征,但是不代表他必须是真实的。这点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讲到《飞夺卢定桥》不是说要将真实的场景让学生看,而是通过一些音画手段,语言表达将学生代入一种真实性的场景中去,还原三个逼真度:心理逼真,功能逼真,物理逼真。

心理逼真,是指模拟问题情境复制真实问题情境中所经历的心理上的相似度。比如前面说到的讲《飞夺泸定桥》借助影像资料,或者通过我们老师的语言模拟,将学生带入某一种情景,追求的就是心理逼真。

物理逼真,这多少有点像北京的世界公园,所有建筑模型,与原建筑比例为一比一。在看听闻方面相似度,但是它只是具有真实性。而不是真实的存在。盗版似的存在,这个意思吧。

功能逼真,指的是模拟问题情境以类似于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方式发挥作用的相似度。我们的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属于这一类。

这里不得不又思考一下,真实性问题情境和评价有什么关系?

整合性逻辑下的评价往往依托于一个个情景,这里的情景往往是真实性问题情境。也就是说学习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建构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可以成功的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既然目的指向了为了真实情景,那么学习就应该根植于真实情景,所以有必要在学校教学中引入真实性情境问题,将真实性情问题情境渗透到教学的同时,也要渗透入物评价,从而引导教学和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概念】真实性问题情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