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风雨谁评说(十四)
06. 昭王及西六师倾覆汉水事件,真的是意外吗?
史书对周昭王落水这一重大事件,为什么记载不一样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隐涩的一笔带过。
不知是无法判断周昭王落水的原因,还是不愿叙述其真相,毕竟《史记》乃皇家正史,不能妄加评议。《史记》记载:“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瞧瞧,司马迁仅仅是说,“微缺”“讳之也”,到底忌讳什么,没说!
而西晋时期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直言不讳表示,周昭王是被荆楚当地的船工所害,绘声绘色。
可为什么要害周昭王呢? 是受到了谁的指使呢? 周昭王到底在荆楚做了什么事情呢? 一概未能明说,只是笼统地说,周昭王南征,有亏德行,当地民众甚是仇恨,在渡汉水时,荆楚的船工使用计谋,在制作船阀时没有采用卯榫船钉,仅仅用胶水暂时将船板阀排连接在一起,当下水后,胶水遇水则会溶解,从而导致船阀解体。《帝王世纪》称:“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
奇怪的是,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皇普谧,皆称周昭王德行有亏。
司马迁说:“王道微缺”,比较含蓄。
而皇普谧则直白得多:“昭王德衰”。
其实,这在暗示着后人,周昭王应该是干了什么有悖“周礼”,亦或有悖“道德伦理”方面的事情。因为,如果是第二次南征之时用兵狠,杀戮重,这对于开疆拓土征伐四方的周王室来说,根本不算得什么,用不着遮遮掩掩的,甚至还要作为战果大肆宣扬呢! 所以,上述的“昭王德衰”,就是个永远的谜,让你去猜想了!
颠覆了传统认知的《竹书纪年》则认为是上天震怒所致。
《竹书纪年》:“(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兎皆震,喪六師于漢。”其意思是说,周昭王不知干了什么事情,惹得上天震怒。
你看,《竹书纪年》的记载也是避重就轻,将此归咎于上天的震怒,真是欲言还止。
上天震怒,震怒什么? 震怒于谁? 应该真的是有不可说出的隐匿和难堪啊!
07. 周昭王的“德行”,我们根据史书记载慢慢品味吧,下来,主要谈谈此次事件对西周王室的影响
西六师的覆灭,绝对是一件影响至深的重大事件,对周王室的军事实力是沉重的打击,后来又重建的西六师,只是徒有其名罢了——
要知道,西周建立,汲取了商纣王东征导致国都空虚而被西岐偷袭的教训,制备了两套军事集团,严谨完备,而这次埙失的西六师,是周王室赖以震慑天下的重型常备军事集团,较之成周的东八师屯田军事集团,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周王室赖以称雄天下,俾睨四方的利器,就如此说没就没有了。
要知道,在哪个物资贫乏,劳动效率及其低下的纯手工时代,组建一支万人的重型军团,那可是需要倾国之力的。
这里,简要说一下西周的军事制度——
经过了“三监之乱”后,周王室对天子和诸侯的军队又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完备:天子辖西六师、东八师,共十四师;而诸侯,大国军两师,小国军一师。如此,周王室对各诸侯国具有绝对的军事碾压力。
评说:要知道,周王室对天下的统治,绝对不是仅仅靠“礼乐制度”的教化就可以了,礼乐制度的遵循,是在绝对的控制力下才能心甘情愿的完成,当力量的对比不再对称时,仅靠说教是不行的,人性皆如此。周昭王能够不断对外用兵,也能从侧面说明,西周还在不断崛起上升中,否则,根本没有能力一直对外扩张,但此次事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国力快速上升的势头。
有时,不期然的突发事件,会成为历史行程的拐点,周昭王的突然溺水,西六师的全军覆灭,绝对影响了整个华夏历史的走向,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是简单的假设一下,如若没有此次事件的发生,周昭王一定会趁着南征胜利的余威,进一步拓展对荆楚的直辖管控,同时进一步压缩楚国的扩展空间,那么此后的历史走向将是如何呢?
此后的周穆王时期,虽然周王室对天下还有着绝对的掌控力,但已经不像昭王顶峰时期,已经开始了时不常会有扎刺的诸侯部族冒出,这可不是一个好的苗头。
虽然西六师的覆灭,不能成为西周从鼎盛开始逐步走向衰败的决定因素,西周的衰败,其决定因素乃是分封制度失衡的结果。但西六师的覆灭,的确是周王室的一大埙失,这让处于强盛扩张状态的周王朝出现了停顿,影响了周王朝的机体进一步完善,埋下了提早衰败的隐患。虽然后来又重建了“西六师”,但已经不是‘原装’的了,只是徒有其表,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更主要的是,周王朝成王、康王、昭王的鼎盛势头被这个“落水事故”遏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