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女性为什么总是不自信

中午吃饭的时候,同事说起自己最近总熬夜、痘痘横生,另外一个同事明明脸色不错,却说自己皮肤不够亮……


在我们看来,她有点吹毛求疵了


为什么再美的女生都会对自己不满意,难道女生真的如传说中一样有外貌焦虑吗?


生活中,只要稍作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女性不够自信的地方又何止于外貌。比如,在会议桌上谈判,女性经常只是听着,很少发表意见;为自己争取机会或者利益时,女性往往犹豫不决,对不合理的遭遇表现出更多的忍耐;即便是在家庭生活中,面对伴侣、长辈、社会传统,在很多事情上,女性都缺乏话语权。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呢?

法国作家伊丽莎白·卡多赫《她世界:一部独特的女性心灵成长图鉴》中,从历史、社会、家庭三个方面探寻女性自我怀疑的根源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原因


几百年,甚至数千年来,主流社会一直是由男性统治,父权制始终制约着女性的成长。在米歇尔·佩罗和乔治·杜比的巨著《西方女性史》中,自古以来,男性都把自己的英勇事迹记录在册。相反,女性作为沉默的另一半,始终隐身在历史的舞台中。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如此伟大,可在那个时代,女性连法律上的身份都没有,和儿童、罪犯处于同样地位。

可想而知,如果女性从未阅读过自己性别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力量,她们又怎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呢?


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只能以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存在,她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如何照料家庭。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解放运动在艰难而缓慢地发展。以法国为例,1792年,法国规定夫妻双方可以协议离婚。1944年,法国女性获得了选举权。1965年,女性才能在未经丈夫同意的情况下去银行开户和参加工作。1967年,《纽维特法》开始允许采取避孕措施。1975年,女性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合法堕胎。2014年,“真正的男女平等”才被列入议程。可是直到现在,要实现男女平权,路还很长。


想让女性重获自信,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自我认知,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范式、家庭教育、工作条件、文化习俗等等,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变革,还要减少男性的特权,才能维持性别赋权天平两端的平衡。


第二,社会原因。

女性根深蒂固的自信匮乏,和社会偏见有着密切关系。


社会对女性有着各种各样的规训。表面上看,21世纪的女性,可以自由求学、择业、结婚离婚,似乎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男女平等,事实上呢,人们看待女性的眼光,往往是带着偏见的,从身材、容貌、恋爱到组建家庭,那些本该属于女性自主选择的事情,都被局限在传统的眼光和社会规范中,令人压力重重。


不健康的审美观,让人们把“白幼瘦”当做美的典型。看看电视里的明星就知道,这个时代人们对美的定义有多么狭隘。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号称“好女不过百”的瘦削身材,无处不在的节食、减肥、美容广告,潮水一般涌来,向女性灌输着“自己形象还不够好”的谎言。


市场营销利用女性对身材容貌的自卑感,经年累月地兜售名目繁多的产品。什么酵素减肥、代餐奶昔、充填抽脂、隆鼻丰胸,让很多女性跃跃欲试。在这些变美文化的背后,是亿万级的产业,它们正是通过攻击女性的自尊心,来创造丰厚的业绩。


不可否认,过度肥胖会影响健康,但一味追求瘦,而且采取不恰当的塑身方式,只会给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还有患上厌食症,有陷入抑郁的危险。频繁医美,且不说手术风险、经济投入、维持时间和可能的后遗症,去整容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我们对自己真实的外貌怀着羞耻,需要通过外在的“调整”适应别人的眼光,从而获得自信。


其实,越是为了迎合社会的评价去改变自己,越是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偏见。作为女性,我们应该牢记一点:你在这世上独一无二,无论你有着怎样的身材和容貌,你本来就很美。


第三,原生家庭方面


童年,是一个人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时期。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指出,儿童对安全感有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哭闹、尖叫、嬉笑等吸引父母的注意,最大程度地和父母亲近,来得到自己需要的关爱。


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倾听,理解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反馈,这样的互动可以满足孩子对安全感和保护感的渴望,帮助孩子调节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父母的爱能让孩子拥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在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在现实中建立的价值感。


相反,如果父母不能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孩子,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不稳定的相处状态和情感距离,会让孩子觉得被误解、被排斥,从而缺乏安全感,这会进一步导致孩子怀疑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求父母的认可,得到外界的认同,孩子会格外看重他人的评价,而这种心态,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将是一座隐形的牢笼,把他们的自尊心困在其中,让他们无法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和对儿子的期望常常不一样。在大部分人看来,男孩活泼好动,喜欢爬高上低,玩些激烈点的游戏似乎没什么不可,但是如果女孩也加入其中,就会被当做“假小子”。


在性别的文化规范里,人们更希望女孩表现的听话可爱,能照顾别人,甚至在兄弟姐妹发生冲突时,能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女孩就容易被培养得不露锋芒,乖巧懂事,不会拒绝别人。


更严重的是,如果父母对女儿的爱是有条件的,总是伴随着严厉的批评和规训,那么,女孩在消极评价下长大,就会对自己始终带着负面的认知,觉得不管怎么努力,都难以实现对自我的期望,遇到问题总觉得是自己不好。不要小看这些隐藏的心理问题,它的伤害会一直延续到成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隐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阶梯:女性为什么总是不自信)